成功的政治家,成功的和平倡导者,成功的公益事业家——吉米·卡特用行动告诉世人,成功是可以在很多领域相互转化的。197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卡特身为美国第39任总统。30年后的2008年,他随团访问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庆祝中美建交的创举。而除了以中美友好使者的身份与中国领导人见面外, 卡特此行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宣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旨在对非洲贫民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卡特中心。
而我与卡特先生的见面,则被安排在他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演讲之后。
汇集世界的目光
说起卡特,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不陌生——这位美国前总统在其任期内高瞻远瞩地做出了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策;2002年,凭借多年来为人所共识的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人道、人权方面的努力,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至高荣誉。世界人民从此记住了这位坚定的和平守卫者。
卡特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也自豪地认为,与中国建交是自己政治生涯中做过的最正确的决策之一。“当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在事后发表的日记中坦言。与一个和西方主流社会信仰不同的国家建交,当时的很多美国人都是不能接受的;而卡特在经过仔细的权衡之后,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且坚定地实施下去:“我在25岁的时候就曾经到过中国,很早就对中国有所了解,所以我坚持自己的判断。”他好像是中国的一位老朋友。
在美国人心目中,卡特是一位“特殊”的总统,因为他是迄今为止美国唯一一位理科背景出身的总统。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法律、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几乎成为了共同的知识背景;久而久之,人文背景似乎变成当选的必要条件。但是卡特的出现,于美国人来说,有着数不尽的不寻常之处。日后,这位在竞选之初并没有太过耀眼的从政经历、理科学士出身的海军军官,在他执政期间努力开展和平斡旋,保卫了美国和世界人民的权益。
世界贫困地区的人民更是卡特所倡导的事业的受益者。他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共同发展;即使是卸任美国总统之后,也从未停止过对此的追求。他全身心投入到卡特中心的建设中,利用中心的资源条件,开展对非洲贫瘠国家物力、人力资源的捐助。采访中,卡特告诉我,他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次踏上非洲的土地,但是每一次实地考察都会让他对非洲的地理、人文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坚定他将这项事业坚持下去的信念。当问到卡特为何将非洲问题列为首要问题的时候,他会心一笑:“帮助非洲就等于帮助美国,帮助世界。”于世界人民来说,卡特仿佛一位爱人如己的家长,尽心尽力照看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以求促进共同发展。
自信与微笑伴左右
竞选无疑是融合了社会参与的美国民主政治亮点之一。2008年的总统大选报道中,《纽约时报》刊登的一幅漫画作品描写一个6岁孩子在听了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讲之后,真诚地对爸爸说:“我长大以后想成为美国前总统。”“画”外之音无非是总统大选的残酷性和总统所面对挑战的艰巨性;其中当然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于现阶段国内形势的忧心忡忡。
这是人们对漫画产生的普遍理解,而卡特又是怎样去理解其中的微妙呢?他在画中看到了一条关于成功的道理:人们总以为成功只属于前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每个时代都可能是创造辉煌的时代,就仿佛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活得精彩。得到成功垂青的人,从不是害怕挑战的人;他们活在当下的时代,努力使之改变为最好的时代。卡特深信挑战无时不在,因此他选择对挑战微笑,并从实践中收获了成功。
回想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石油危机、“水门事件”使国内政局异常黯淡。卡特——这个在竞选之初几乎无人知晓的候选人,奇迹般地一步步走到人们注视的舞台中央,最终成功当选。虽然已经年过八旬,虽然一天的行程被安排得异常紧凑,但是当他从演讲厅走出来,与我相见的时候,还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与卡特炯炯目光相遇的刹那,我联想到在当年竞选期间他被公众谈论最多的即是那淡定、自信、持久的笑容。翻看《时代周刊》当年关于卡特竞选的报道,我了解到,在竞选始末,他与每位选举人打招呼、握手的时候,都微笑着告诉对方:“我将是你的下一任总统。”就是这样一句在竞选之初被人们看做不可思议的“妄语”,后来被卡特一步步演绎成了现实。
然而,何以保持持久的自信呢?卡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的自信来源于我之前的经历。”出生在美国东南部佐治亚州的乡村,卡特从小与大自然接触;他的传记中也将童年描写为一段充满欢乐、新奇和野趣的时光——与童年伙伴嬉戏打闹,与动物亲密接触……普通的乡村生活,在卡特看来对他的成长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童年生活给了我自由和快乐。”每当想起曾经拥有的快乐,他就坚定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他相信,未来的自己会同样受到快乐和幸运的眷顾。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卡特告诉我们“自信要从感恩做起”。
把握拥有的所有资源
1981年,卡特结束任期之后离开了生活了四年的白宫,但他从未离开美国政坛,从未远离过世界人民的视线,甚至可以说,总统任期结束后,他随即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事业,一项承载着更多人希望的事业。
卸任之后的卡特与妻子一起创建了致力于促进解决国际冲突,推动民主和人权,帮助发展中国家消灭贫困、饥饿和疾病的民间机构——卡特中心。在自然和经济条件贫瘠、教育发展缓慢、人群健康水平较低的非洲,他推行着“全球一家”的理念。尽管卡特致力于推进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但是他的行为也常常被当地误解;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从来都不会抱怨。采访中,卡特告诉我,他多次去非洲探访,有时没有受到很好的接待,甚至遭到质疑,有时对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做的是带领卡特中心的员工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人道主义支援:“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我所坚持的信仰。”像他当初坚持要与中国建交一样,卡特从来不会轻易妥协。
卡特在采访中表示,他所从事的是自己最热爱的公共事业;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促使人类健康、文明的进步。很多受到卡特中心资助的人并不知道是卡特中心帮助自己挣脱了病魔,因为这家机构从不在任何免费发放的救助品上印标记。这一切正如卡特所言,他追求的是全世界的共同发展,不是为个人的功名和得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卡特一次次地取得成功呢?也许从他的一段经历中,我们可以受到启示。卡特所要特别感谢的是他从童年开始的一段段经历:“成功就是利用好你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从乡村男孩到海军学校的学生,再到美国第39任总统,卡特从乡村生活中感受到的是田野带给他的无尽快乐,从海军学校严格的训练中体会到的是组织性与纪律性的严肃,从政的岁月又使他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这些过去的经历都深深影响着卡特。
与卡特先生的会面虽短,却让我永远记住了他那持久的信念与自信的微笑。
[采访手记]
在得知有机会采访卡特先生的时候,我心里着实一惊。虽然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记者,我有幸与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对话,但是与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对话还是头一回。为了准备对这位美国唯一的理科背景出身的前总统的采访,我几乎看遍了网上能够搜罗到的所有资料。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在卸任美国总统之后,依然活跃在他所钟爱的世界政治舞台上,并且跨越了政治和文学的界限。卡特的作品多次被《纽约时报》评为国内最畅销书籍,从处女作出版至今,他已经完成并出版了二十余部有关人生纪实、社会现象剖析的著作。边思考边写作,卡特从中找到了另一片天地。
中国有句古话:“文如其人。”看过卡特先生的作品就不难想象出他的为人了。采访之前,我已经在脑中勾画出一位和蔼可亲、谦恭有加的耄耋老人的形象;真正见面的那一刻,他那似乎能够温暖整个冬天的微笑与我的想象不谋而合,化解了我之前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
我们的对话从一幅竞选总统的漫画开始。之后,卡特先生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首次来到中国的经历,讲到他与邓小平同志的见面,讲到他一生中最令他为之骄傲的选择——与中国建交。多年来从事国际关系的建构,卡特一说起“老本行”就兴奋不已。虽然我相信,中美建交的故事已经不下一百次地被他向各国、各界人士讲述,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向我回忆了那段非凡的历史以及他从中的感悟与收获。“中、美是两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不论有着怎样的差异,两国的合作必将会给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带来福音。”卡特先生强调。
卡特先生此次是作为美国派出的中美建交三十周年代表团的特别代表,因此他在中国的整个行程受到了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在与卡特先生对话之前,突然被通知要把原先准备采访的时间缩短一半,原因是行程安排不允许他做过多的停留。然而,在整个采访期间,卡特先生没有显出一丝一毫的焦躁,没有低头看一次手表,没有允许任何一位工作人员对采访进行干涉。他告诉我,他很希望有一次与中国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青年有时候可以体现国家的发展水平。
与卡特先生的对话,不仅使我加深了对中美关系发展及其世界影响力的认识,更领略了当代政治家的风范。微笑、自信、谦恭,这些词将永不褪色,镌刻在卡特先生的人生词典中。
( 摘自《做你人生的冠军——聆听25位时代精英的传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