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第二个结合”:在彼此契合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作者:邹广文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0日 08版)

      【光明学术笔谈】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和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觉。

    “第二个结合”奠定了文化现代化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实践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必然有着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人从辩证唯物史观出发,深刻体悟到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此才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进入新时代,我们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强起来”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在这一时代呼唤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及文化强国建设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的确,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基于这样的文化基础,才能行稳致远。“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打开了思维空间,并有效缓解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著述中的现代意识,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运用与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形塑,进而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识”,引领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进行挖掘,努力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创生出“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有生命力、最伟大的思想文化成果,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既是思维的辩证法,更是社会实践的辩证法。它不但解释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而作为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其所彰显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正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同样,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为世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在谈到包容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是这种包容性特点,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与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是两个文化生命体的相遇。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条河,从“过去”经“现在”而流向“未来”,奔腾向前,生生不息。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而言,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革促成了二者的相遇,而这二者之间又有着相互契合、互养相成的内在生命机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化学反应”来形容这个相遇,可谓十分精当。众所周知,科学通常讲的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进一步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这也是一种新物质形成的过程,创生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文化品质和文明境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合的目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者的双向互动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如果说“彼此契合”是两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基础和前奏,“互相成就”则是二者互鉴、共荣的历史必然。只有从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实践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点亮中华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子,提炼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精髓,同时结合现代文明的内在特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其进行转化、完善与发展,才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转型和全面提升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以文化自信开拓文化发展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正是基于国家未来命运、中华民族生命性延续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展开,不仅没有偏离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而且深深地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融为一体了。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集中彰显了中国人民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的文化生命特征。

      置身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基本特征、最突出个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有“具体实际”中最重要、最深层的“实际”,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所以,“第二个结合”的核心价值诉求,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并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因此,“第二个结合”在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极大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全社会的文化共识。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让我们成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与现代并不是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成就的。那种视民族传统为走向现代化包袱的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那些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试图贬低中华文明历史价值的“西方中心主义”论调更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深厚的文明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综合性视域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文明新形态。

      由此可见,“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啻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打开了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途径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新思路,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培育起来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人是现代化的目的指向,而文化又是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实践必然最终要关注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们要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推进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提升,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真正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文化洗礼。

      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建立在对他者文化尊重、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科学、全面地认识自身文化,理性、正确地对待自身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才能真正富有意义。我们要坚持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氛围中擘画人类文明新图景,向世界呈现一个自信、从容、豪迈的文化中国。

      (作者:邹广文,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