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星期四

    樱花,在抗疫前线迎风怒放

    作者:高军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08版)

        高军(右)在武汉抗疫前线。资料图片

        高军

        高军,1995年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抗疫期间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看到征召通知,我知道,自己必须去。

        “医院要组建援鄂医疗队,请愿意参加的同志10分钟内报名,明天下午走。”1月25日,一则简短而又无比凝重的通知出现在科室群里。“10分钟”“明天”,这两个词如同警铃,宣告着行动十万火急——在新闻里,我看到武汉的医院人手紧张,武汉人民真的急需我们伸出援手。

        没有时间犹豫。在这10分钟里,我和同科室的好哥们宋彦龙迅速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报名。随后我告诉了父母我的想法,妈妈吓了一跳,爸爸支持了我。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曾在2003年非典时前往最前线,在北京小汤山医院挥洒汗水。共产党员总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而这一次,轮到我带着使命出征。

        1月26日晚上,我们到达武汉。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我们被分配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一个50张病床的病区。

        刚开始的战斗最为艰难,由于医疗物资短时间内不够充裕,为了保证医护安全,我们就穿着生化防护服上。防护服厚重不透气,我十分不适应,刚一穿上就开始流汗,眼镜也开始起雾,头昏脑涨。我和两名同事一起照护25个患者,抽血、上呼吸机、监测情况、翻身、清理垃圾……每天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很短也很漫长。结束一天的工作,脱下防护服时,我全身已然湿到了裤脚。

        但我们不只是一支队伍在战斗。很快,我们医院的第二批、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陆续来到。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医护人员纷纷驰援武汉,与我们并肩作战。最初的物资紧张也仅仅持续了几天,来自全国的物资潮水般向武汉涌来——医疗物资充足了,医疗队收到了捐赠的羽绒服、电热毯、电暖气、食品……所有人都在为抗疫保驾护航。

        我们的患者也在同我们一起努力。有一位老爷爷,刚入院时氧合很差,情况危急,我们迅速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使用呼吸机会带来不适,有时会觉得难以坚持,而这位老爷爷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积极给我们反馈。随着救治的展开,他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当时已是3月,武汉春寒料峭,我和医生、护工师傅三人推着躺在病床上的老爷爷外出做CT。路上,我们经过一个在台阶上用木板搭成的斜坡,我们两人抬起床尾,一人在床头推着,才下了斜坡。我很快便大汗淋漓,鞋套也磨破了。

        我不常走这条路,即使走也总是急匆匆,不曾驻足。但这一次,检查完送爷爷回去时,我抬头一看,路边竟有一株樱花树,繁花缀满枝头,迎风怒放。

        “春天来了啊。”我这样想着,“花都开了。”那株樱花并不高大,也并不显眼,因而我从未发现它——经冬至春,它就在那里,在严寒时积蓄生命的能量,于第一缕春风到来时迸发。在我心里,一股温暖的力量涌动,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这场战斗一定会迎来胜利,这座城市始终充满希望。

        来到武汉72天后,我们完成了使命。患者康复出院,武汉重启,一切幸福的日常都在回归。离开之前,我们特意去了一趟东湖樱园,樱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开放在暖阳下,像粉色的云朵。

        (作者:高军,本报记者安胜蓝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