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媛
若在古希腊的大语境下谈美的“多元”,人们很容易会联想到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美,荷马史诗的文学美,古希腊哲学的思想美,甚至是爱琴海风光的自然美。而若聚焦在“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中谈美的“多元”,答案似乎并不易找。带着这一问题走进国家博物馆展厅,谜底便随着琳琅满目的文物缓缓揭开。
甫一走进展厅,便能感知到多元载体上呈现的“美的多元”。从前言即可发现,展厅中所陈列的279件文物被分为“日常”“妆饰”与“人体”三大类。纵观展览,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充满抽象而稚拙的陶器,还是基克拉迪标志性的几何人像;无论是光彩夺目的珠宝首饰,还是栩栩如生的人体雕塑里怒放的生命,古希腊的“多元之美”,蕴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皿里,反映在人对自身“美”的不懈追求中,也体现在“人”这一创造美与发现美的主体上。
细细游览展览的每一部分,也能发现在同类载体上,“美的多元”也能通过不同题材与不同形式呈现出来。规则的几何纹案与随性的花草装饰,单色的带盖青铜水罐与绚丽的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古朴的原始配饰与精美的迈锡尼黄金饰品,残损的女性头像浮雕与完整的阿芙洛狄忒雕像,抽象的“思考者”与写实的“库洛斯”,沧桑衰老的男性头像与天真稚嫩的婴儿雕像……不同形式的“美”摆放在一起,对照、碰撞,愈加显现出各自的特色。
若在此基础上继续观察,还可发现纵使在同类载体上以相近形式表现同一题材,最终呈现出的“美”也绝不单调。如果古希腊雕塑也有“主角榜”,美神阿芙洛狄忒必定名列前茅。展览中,有四件阿芙洛狄忒雕像令人印象深刻。这四件展品,令阿芙洛狄忒在古希腊能工巧匠们的手中展现出了多样风情——或是半俯身时的娇羞,或是在“帕里斯裁判”中披上长袍的瞬间,或是揽镜自顾后悄悄地一瞥,抑或是精致面容里安详的静态——不同神态、不同动作的阿芙洛狄忒都能带给观众直观的“美”的感受。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走出展览,我们在惊叹于古希腊人民伟大创造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美”的丰富与多元,感慨在无数个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美”正在悄然绽放着。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在何处”这一问题,两千年来人们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寻。或许,“美”在于柏拉图的理想形式,在于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秩序,在于康德的无目的愉悦,在于萨特的创造性诠释……又或许,“美”仅仅在于走进展厅的那一刻,目光追随静态的文物穿越流动的历史,窥见数千年前,智慧而勤劳的古希腊人民,在文明的曙光下,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