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一本见性灵有趣闻的学界随笔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1月06日   20 版)

        《师友感旧录》,温儒敏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6月,65.00元

        ■巫小黎

        北大中文系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喜欢用文字为师友、为同学留下熟悉的声影,记下校园里发生的趣闻逸事。兴致来了,自己当然也可以随时摆进去,然后,写下个人的经历、见闻、感受和心得。不论是长篇巨制还是短章闲笔,形诸笔墨公之于众之后,北大事、北大人,就成为后人和北大“外人”感知北大传统、校园文化和学术生态的有力见证,同时又是研究北大校史乃至中国大学史的宝贵资料。以前读“燕园记忆丛书”《筒子楼的故事》(陈平原主编)、《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温儒敏著),我就一直都有这样的感受。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也可作如是观。有人有事,有景有情,就有生气、有活力,有精神、有灵魂。弦歌一堂的大学校园生活,就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展陈大学生活丰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不乏精神性和情感性,留给读者很深印象。“故事”作为方法,成为大学史研究新趋势、新动向,或许这也可以算作成果。

        近日又读温儒敏《师友感旧录》,这一印象更加深刻。此书的思路和格调与上面所列举的几种图书颇为相近。我之喜欢《师友感旧录》,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理由。

        作者说集子里的“文字大部分是‘写人’的,写亲人、老师、同学、友朋,等等”,其中写了40多位学界人物,大都是作者在北大中文系读书、任教时熟悉的或者有过交往、接触的师长、朋辈。大致有三个群组,一是20世纪下半叶还活跃在北大教坛和学术研究界的知名教授、学者,如杨晦、吴组缃、王力、林庚、季镇淮、王瑶、阴法鲁、朱德熙、吴小如、陈新、乐黛云、谢冕、严家炎、张恩和等;二是作者的同窗、同事或自己熟悉且有工作关系的同时代学人,如朱德发、钱理群、吴福辉、王富仁、也斯、李零、陈平原、杨义、曹文轩、龚鹏程、李小凡、孟二冬等;三是与作者有乡谊的萧殷,来自老家的乡村诗人黄瑞兴,自己中学时代的校长叶启青等。

        温儒敏的语言不温不火,轻声细语,娓娓叙说,宛如好朋友、好兄弟之间的谈心、聊天。语言平实朴素,不事铺陈雕琢,也少情感色彩浓烈的修辞或夸饰性的表达,用的大都是生活语言,却又活色生香,可谓妙手天成。风格与情调都十分平易和亲切。读着《师友感旧录》仿佛跟随温儒敏一一拜谒、访候当今学界名流、硕学鸿儒。前辈们生动鲜活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其学术趣味与人生追求,还能由此略知他们的脾气、性情和气息。名气很大的李零教授,每一本书都卖得很火,既常销还畅销。可生活中的李零,就有点令人望而生畏,犹如“世说”中出来的人,带着清介高士气。若不是温儒敏介绍,李零教授的这一面大概率不为人所知。

        温儒敏特别留心讲叙对象鲜为人知的学术趣闻、“痴人”异事,信手拈来又足见人物的精神、姿态和情趣。他说阴法鲁由音乐舞蹈的研究导向古典诗词曲的研究,对学问的严苛要求,超乎当代学人的想象,他会将自己写好的论文“亲自刻写蜡纸油印多份,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然后再行修改,“论文不很多,但是出来一篇就是一篇,每一篇都立得住,有独特的发现和学术推进”。

        一个学者学术进路和研究领域的选择,往往千差万别,有些可能就是不经意间引发出的研究灵感。乐黛云教授走上比较文学研究道路,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带动了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建立”,背后就有一个妙趣横生又容易被人理解的“故事”。

        乐黛云曾经给外国留学生讲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作家用讽刺的笔法,嘲笑小说里的“三仙姑”爱美,虽然老大不小,却喜欢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像个大姑娘,一般认为她不正派,有点轻佻。外国留学生却“大惑不解”,认为人之爱美,乃是人之常情,“三仙姑”不应该受到冷嘲热讽。乐黛云因此受到很大启发,领悟到文学接受、评论与接受者的文化环境、价值立场等有复杂关联,因此,生发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深情款款致敬老一辈学人为了繁荣学术事业,传承精神薪火,甘于清苦敬业奉献的动人情怀,是《师友感旧录》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的一个面相。另一方面,作者忧世伤生的济世情怀也像涌动的暗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无法诉说的感伤之情。当今学界风气浮躁,学术腐败令人扼腕,不该被货币化、被物质化的人文学术成果,也都难以幸免。温儒敏也大抵只能叹息、无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非常踏实、负责任地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但凡被写到的学者,其研究领域、特长、代表性成果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几乎都给每一个人配上照片,就等于给每一个学者写了一篇学术小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书中最早一篇文章写于2006年,少数篇章写于2024年初。历时之长,可见作者的用心及其对这些文字的珍爱。

        本书记录作者任北大出版社总编和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那些篇章,以及与关涉本人学术生涯的其他篇章,也是对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很有助益的。要之,这是一本见性灵、传精神,品质纯净、内涵丰富,又具有很高文献、史料价值的学人随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