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如何熔铸中国诗歌的物质与精神

    张冠柔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0月23日   08 版)

        《香与诗》,陈才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96.00元

        中国诗歌其实兼涵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如何彼此兼顾,相互熔铸?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开辟的思路,垂范至今,值得加以深研。扬之水先生大力倡导名物学研究,其中对于香道文化研究的开拓之功有目共睹。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延展? 陈才智教授的新著《香与诗》给笔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香道文化是理解中国诗歌的一扇别致之窗,反映着香在诗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功用,也体现着诗人的情性修养,志趣爱好,审美观念。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与香道文化之关系,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香道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不解之缘。这部《香与诗》将香韵与诗情并置,其最大的特色莫过于诗歌阐释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互证互解,恰如“诗香”与“香诗”之间的互契互润。

        《香与诗》以时代为序加以铺展,兼涉诗词两种文体,探讨香道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联系与互动。从中可以看出,接受香道文化启迪和熏陶的历代骚人墨客,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诗咏香赞香,在香的世界里寻求创作的灵感,在香气缭绕的氛围中捕捉诗篇的隽美灵魂,将香道文化倾注在诗行词句里,由香入道,香韵与诗情交相点逗,促进着香文化的发展,也酿就了香文化与诗生活的共生关系,尤其是其中独成一脉的咏香诗词,更是香道文化的最富有艺术品味的精神产物。

        作者高度概括了香与诗关系研究的三重维度:一为“香在诗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功用”,即香与诗人之关系;二为“香与诗风诗境诗理诗句”的微妙互动,即香与诗歌之关系;三为“香文化与诗生活的共生关系”,即香与诗生活之关系。香所反映的士人文化生活,与诗人、诗歌、诗生活分别碰撞,迸发出中国传统情感表达模式“诗词”香道文化中的表达与呈现。

        需要明确的是,香与诗虽然可以构成上述三组关系,但是香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是两条相互独立的线路,两者各自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从学科研究来看是各成体系的。而这部《香与诗》的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作者发现,在发展过程中,以“咏香”为核心的诗词在题材与体裁、表达与内容、理智与情感等多方面与香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交集,彼此相互影响的程度不一。因此,香与诗的关系也表现为或弥合、或疏离、或彼此相得益彰的缤纷样貌。

        比如,汉代香文化初步发展成熟,但这与诗歌发展的关联并不紧密,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文化的影响仍停留在贵族阶层,而没有进入文人阶层。相反,六朝既是香文化发展的关键期,又是诗歌发展的关键期。香文化被纳入世族文化传统,浸润文人生活,甚至以专书形式呈现。咏香诗在这一时期也渐趋繁盛,不仅数量增加,其内容也涵盖熏香情致、描摹香具、植物香气、以香托志等多方面。然而,词与诗的发展并不同频,从词体诞生之日起,就有咏香之作面世,但咏香词的真正繁荣还是在入宋以后。在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如何清晰地诠释,是这部著作要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

        对此,陈才智教授从个案研究入手,先期撰写并发表《香韵与诗情的不解之缘——从〈花非花〉说起》《香草美人,以媲忠洁——楚辞与香文化》《六朝文学中的香事——以咏香诗赋为中心》《清代咏香诗纵论——以〈烧香曲〉为中心》等一系列相关专题研究成果。在个案研究的牢固基础上,每篇文字又都在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倾力帮助下细心加以完善,耐心加以删补。

        陈才智教授在研究“香”这一既具体又抽象的复杂研究对象时,具有清晰的判断标准。在学术探索中,他以“香”为视角切入文人精神世界,逐渐摸索出以个案为导向、群像勾勒与个体细描相互结合的研究路径,由此建构起《香与诗》一书清晰可观的逻辑脉络。全书结构上,先遵从时代之序,再将诗词分体而论。自先唐宋、元明一路而下,再以清诗词为枢纽,引出词的线索。又以“词为诗馀”和“先雅后俗”的格局另开新章,细细梳理唐宋词与香文化之多重关系。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香与诗》在语言表述上,力求将学术性与科普性、鉴赏性相互结合,以取得诗中有香、香中有诗之融洽境界。作为白居易研究专家,陈才智教授一向致力于雅俗通赏的学术表达。在几番修订的过程中,他认真而执着地对书稿进行了平易化、通俗化、生动化的润色与打磨,锻造出一种拉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距离的学术风格。

        在科普性方面,《香与诗》不仅乐于并善于普及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还兼顾文学史知识的梳理与分析,这部分内容尽管可与其《中国诗歌史》一书相互参看,但在《香与诗》这部书中,更大的看点在于,如何以诗歌史和文学史来带动读者对香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渊源探索上,香文化随着《诗》《骚》传统被分列于“两周时代的礼乐文明”与“礼制传统之外的实用价值”两个起点,前者与《诗经》的雅颂链接,后者与《楚辞》的“香草美人”范畴连缀。由此来看,《香与诗》仍是以文学为本位而非以物质文化研究为出发点,只是以“香道”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著作。

        在鉴赏性方面,《香与诗》的特色在于对名家名篇进行新角度诠释。在章节层次上,作者甄选白居易、李贺、苏轼、黄庭坚、温庭筠、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大家名家,结合品鉴他们的性情风骨,分别讨论其诗其词中芬芳百态的香道文化内容。

        《香与诗》对于一些文学史、文化史观点,经常以老辣独到的眼光,提出富有个性的分析。比如,论六朝诗提出:“绘画擅境于空间展开,音乐擅境于时间之流,而文学兼具时空,堪称最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这种想象的底色使六朝诗与六朝玄学影响下的香文化融合顺畅。再如,在论李贺的咏香诗时,认为李贺诗歌中有一种香指向的是心态和审美,诗人对香气的喜爱有“对黑暗、乏味、单调的现实世界的补偿性幻想”,最后总结道:“以香入诗的精神情调,可谓李贺生命意识的高贵之升华。”在语言风格上都紧密契合于全书“香”的氛围与“诗”的主题。

        复归经典,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什么是经典?其实经典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共振点的公共记忆。在这个意义上,香文化是经典,中国古典诗歌也是经典。而《香与诗》所具有的新经典性,在于它不仅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互结合,而且尤其注重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经世价值的深度发掘,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深度交流与对话的撰著意识。《香与诗》无疑具有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当我们随着这样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去回溯中国古典诗歌与香文化深度交流的悠远历史时,必将获得情感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共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