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
最近,我读到金其桢先生撰写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巨著,其内容之丰厚令人惊叹。
我们知道,中华先民是一个有着深刻的文化保存和文明传承意识的族群,其中“刻石纪事”便是盛举之一。史载先秦时期已有“镂于金石……传遗后世子孙”的追求,至宋郑樵《通志·金石略》总结道:“三代而上,惟勒鼎彝;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自秦迄今,惟用石刻”。关于石刻之类别,依民国时期金石学家朱剑心先生在《金石学》一书中所云:“三代以上,有金而无石;秦汉以下,石盛而金衰,其有纪功述事,垂示来兹者,咸在于石。论其名义,有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经幢、造象、石阙、摩厓、地莂之异,而制度亦各殊焉。至其所刻文字,自儒释经典,以至诗文杂著,几于无体不备,而画象尤为特色。又由其源流,得考书法之变。”正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镂于金石”以纪史事的传统,为此,至少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专门研究此类文物的学问——金石学。朱剑心先生说“金石学者何? 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包括碑刻在内的“金石学”从北宋大盛后,直至清末、民国初始逐渐式微,1949年后,基本为西方传入的考古学所代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其桢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当时国内竟然找不到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论述中国历代碑刻文化的专著,于是他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碑文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梁白泉、蒋赞初、阮荣春、黄厚明、张晓旭等多位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此后,金其桢先生又继续收集历代金石学资料、当代碑刻文物调查资料、考古出土资料,经过多年持续研究,于2023年完成了200多万字、1300余幅图片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并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共分三卷。其中第一卷是《中国碑刻史》,论述主题是“中国碑刻的源与流”,本卷以十八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先秦碑刻、秦代碑刻、西汉碑刻、东汉碑刻、三国碑刻、两晋十六国碑刻、南朝碑刻、北朝碑刻、隋代碑刻、唐代碑刻、五代十国碑刻、宋代碑刻、辽西夏金碑刻、元代碑刻、明代碑刻、清代碑刻、民国碑刻、现代碑刻,每一章又以典型碑刻为重点,系统表述不同时代的碑刻成就,脉络清晰,考证详实,夹叙夹议,从整体上阐明了中国3000年上下的碑刻文化成就。
第二卷《中国碑刻与中华文化》,论述主题为“中国碑刻是中华文化的石质百科全书”。金其桢先生认为,碑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为此,本卷以二十章的内容,分别探讨了中国碑刻与文字语言、与诸子经典、与中医中药、与天文地理、与水文水利、与环境保护、与教育科举、与中华先祖、与帝王活动遗迹、与帝王陵墓、与古代圣哲、与诗词赋联、与宗教文化、与古代经济、与封建统治、与中外关系、与人民反抗斗争、与民间生活以及碑刻的历史功能、碑刻的域外影响等诸多领域,内容系统而深博,涉及面宽广,构建了以碑刻为中心的历史叙事系统,展现了我国碑刻资料独特而重大的学术价值,也能让广大读者充分领略到金其桢先生在碑刻文化研究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
第三卷是《中国历代珍奇碑刻考探》。本卷共分九章,每章以时代为纲,再选择每一时代的珍奇碑刻给予专门研究,如先秦、秦汉时期的《石鼓文》《熹平石经》等;三国、两晋时期的《禅国山碑》《正始石经》等;南北朝时期的《吊比干文碑》《魏故处士元显俊墓志》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曹娥碑》《则天文字碑》等;宋、辽、西夏、金时期的《嘉祐石经》《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等;元、明、清时期的《清石经》《“扯淡”碑》等;民国时期与现当代的《鉴真和尚碑》《张子温墓志》等;数代累积而成的《宝志法师画像碑》《房山石经》等;年代不详、难以释读的《岣嵝碑》《红岩碑》等。每方珍奇碑刻都资料收集完备,研考精细,立论有据,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欣赏性,对相关学术人士和收藏爱好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金其桢先生集40多年的学力完成的三卷本《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体例宏大,堪称巨制,不仅对中国古老的“金石学”有传承复兴之用,而且也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中国历史悠久的碑刻文化开展全面考察研究的崭新成就。用金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将中国碑刻“置于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宏观历史背景下,从单一到综合,从微观到宏观,从零散到系统,从表象到内涵,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海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考察”,他对中国碑刻文化的脉络把握、过程考证、种类梳理、内涵揭示、功能归纳、演化认知、动因辨析、价值阐发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真正全面系统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碑刻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乃至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为此,我们认为,该书对从事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博物馆学、地方志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与爱好者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阅读和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