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寻找唐诗文本阐释的新路径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8日   19 版)

        《唐诗阐释史摭论》,田恩铭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24年6月,68.00元

        ■傅绍良

        田恩铭教授新著《唐诗阐释史摭论》是他多年治唐诗的小结,他将多篇论文分为几类排列,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的稿子。书名乍看颇觉奇怪,为何取名“阐释”,且“阐释史”又如何体现呢? 读罢似乎又明白了作者的用心,虽然这不是一部有理论体系的唐诗阐释史,但也体现了作者对“阐释”和“阐释史”的理解,且以这种理解为出发点所分的各个章节,能支撑和完善作者的这种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既是他个人的研究心得,又寄托了他的学术追求。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阐释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而这种阅读和理解更离不开阐释者的文学认知,在见仁见智的研究活动中,文本的阐释没有终点,因而对文本的深耕和解读也没有终点。所以,文学阐释不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而应该首先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也许,这就是人们多把阐释与训诂联系起来的学理因素吧。在恩铭的书稿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基于文本细耕的阐释功夫,而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从文本出发解释和解决问题。全书八章中,有六章都是基于文本的阐释。所以,书中我们能读到作者强烈的文献意识,从对作品的系年到字词的解释,作者都力图穷尽所见,以完备的文献阐释文本的内涵,完成自己对文本的精致阅读。其对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的解读,从文本、他者诸角度进行细密分析,揭示作者的写作动机及作品的艺术价值,“整首诗先写在洛阳一见即相知,接着写在仙城恣意狂欢的场面,再写在太原至元演家里‘无归心’之惬意生活,最后写在渭桥的一次相遇。前三次以醉酒为书写场境的中心,后一次则草草收场。从这首诗即可看出太白人生的一段情绪变化之历程”。这样的结论,完整地概括了在这首诗中所体现的李白生平经历及情感活动。书稿中以“平淮西”为背景,对唐诗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至少‘平淮西’的前前后后与八篇经典有关,其中包括四首(组)诗、四篇文。四首(组)诗是白居易《琵琶行》、刘禹锡《平蔡州》、元稹《连昌宫词》、李商隐《韩碑》;四篇文是吴武陵《遗吴元济书》、韩愈《平淮西碑》、段文昌《平淮西碑》、柳宗元《平淮夷雅》。”这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治学态度。本着这种态度,作者在研究唐代诗人形象时,也注重从作品解读出发,以文本阐释还原诗人形象。“对话与独白:柳宗元诗作中塑造的孤独者形象”“元稹与裴淑的婚姻及琴诗赠答”等章节的文本阐释,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基于文本的阐释,把诗人的经典作品和经典形象更集中地展示出来,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征。

        尽管阐释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兴起较早,运用得已相当成熟,但“唐诗阐释史”尚未有人涉猎,恩铭以此作为书名,也体现了他的研究思路。从理论的系统性来说,本书还不够细密完善,但章节内容所涉及到的诸类命题,也能描述作者对“阐释史”的研究理路,把阐释史可能涉及的内容显示出来。兹引作者自述:“全书分为八章,构成三个单元。第一章‘盛唐气象与唐诗阐释’、第二章‘平淮西与唐诗经典的生成’为一个单元,乃是阐释背景研究。以唐诗文本为中心围绕‘盛唐气象’‘元和中兴’分别就《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忆昔》《琵琶行》阐释史进行考察。第三章‘唐诗文本与心灵世界’、第四章‘唐诗阅读与文学批评’、第五章‘唐诗故事与诗人形象’、第六章‘叙事传统与唐诗经典’为一个单元,乃是唐诗文本与形象书写研究。主要围绕唐诗文本与心灵世界、文学批评、诗人形象、叙事传统而展开研究。第七章‘文本阐释与诗人研究’、第八章‘唐诗阐释著作导读’为一个单元,乃是当代唐诗阐释研究,围绕以霍松林、赵昌平、尚永亮的唐代诗人研究成果切入文本阐释与诗人研究主题,凸显文本阐释在诗人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以《唐诗美学精读》《诗映大唐春》《晚唐钟声》《盛唐文化与诗人人格》《杜甫韵文韩国汉诗接受文献缉考》等唐诗阐释著作而展开论述,进而梳理文化交流、文化背景与文本阐释的关系。”所引的这段文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由“阐释背景”“文本与形象书写”“当代阐释”三个单元组成了唐诗阐释史基本内涵,正好符合阐释学体系所要求的从历史文献到义理阐发的构建原则,将唐诗的文本经典与经典阐释结合起来,历史文献形成的时空与义理阐释形成的空间相交融,历史与当下相交融。这是作者在理解唐诗阐释史基本理论之后有意识的排列,可见其构建唐诗阐释史的良苦用心。所以,基于章节组合所构成了唐诗阐释史框架,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作为恩铭治唐诗的学术小结,这部书稿还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所以书稿中不时闪现吸引人的学术火花。如在“塑造孟浩然:传记文本中孟浩然与李白交集的形象书写”一节中,他分别叙述了“学术史中的孟、李之交”“李白传中的孟、李之交”“孟浩然传中的孟、李之交”,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如何处理学术研究成果与人物传记写作的关系? 纪事与虚构的关系是怎样的? 理解与误解的距离并不远,合理联想、想象和推理是必要的,却有叙述的边界。一旦越界便可能偏离目标,超过阅读者接受的限度。时下非虚构写作盛行,已经有诸多成功的文本。如何在了解的基础上融入同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议题。在纪事与虚构之间,传记作者需要合理定位,慎重下笔,进而追求妙笔生花。毕竟写出一部好传记是每一位传记作者的理想追求。”不得不说,这是基于历史文献和当下文献对比之后对唐代诗人“虚构写作”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是有阐释学的学理依据的,是对所谓“过度性阐释”和“误解性阐释”的理性思考。这种理性思考也贯穿到了他对其他传记文献的阐释和接受中,如“李白形象书写中的史笔与文笔”一节,作者认真阅读了安旗先生的《李白传》和哈金先生的《通天之路:李白传》,提出了“身份认同: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这一命题,他分析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中史笔和文笔的关系及写作特征,阐述了二部李白传记的写作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安旗写作《李白传》之际,秉承中国传统史传之理论完成了虚实结合的《李白传》,自觉的融虚入实而以写实为主。这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传记,而且未来会成为经典之作。哈金则身处美国,接受西方非虚构写作之法度,以纪实的笔法呈现出传记文本叙事的本质性特征。哈金的选择符合金圣叹提出的‘以文运事’,反之,他认为安旗是‘因文生事’,有所凭依与凭空虚构是天壤之别的。由此观之,安旗对于文学虚构的可行性探索是难能可贵的,从非虚构写作而言,虽然看来有些出格却符合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具有求新的勇气。”还有一些颇具创意的研究视点,如书中提出的“古典与今事”“因事叙情”“潜文本与叙事传统”的概念,推陈出新,用新的视角去审视常见的文学现象,也能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基于文本的独到思考,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在恩铭的唐诗阐释史构建中,对唐诗接受的阐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书中有“唐诗经典文本对《红楼梦》中黛玉创作活动的影响”一节,实践了阐释与再阐释的唐代阐释理论。“性别与意象:从《代悲白头翁》到《葬花吟》”“季节与风神:从《春江花月夜》到《秋窗风雨夕》”,“叙事与抒情:从《题都城南庄》到《桃花行》”,醒目的标题,是作者阅读的感悟,也是他对《红楼梦》的阐释;而借阐释《红楼梦》释唐诗,以接受释接受,方法科学,见解独到。除了这一节之外,书中还设“唐诗著作举要”之专章,研究当代唐诗研究专著,更体现他对唐诗接受阐释的重视。虽然所选的专书有些不具备代表性,但他的这种研究尝试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唐诗接受阐释的成功实践,也体现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所以,基于唐诗接受的再阐释,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恩铭不仅工于唐诗研究,也长于诗歌创作,所以这部书稿不仅章节标题富有文彩,书中也不时有散文诗般的语言出现,使书稿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的感染力,这是本书最突出的语言特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