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人间琅嬛书香长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8日   19 版)

        《五桂楼藏书史述》,鲁怒放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198.00元

        ■黄文杰

        鲁怒放老师《五桂楼藏书史述》开篇即展示物阜民熙的江南小镇梁弄,讲述以书香维系千年发展的姚江四明黄氏。四明黄氏科第联翩,簪缨不绝,在宋代有黄远美,生有八子,其中黄必腾等五个儿子先后中举,蟾宫折桂,故有“五桂”之称。宋高宗赵构为衣锦还乡的兄弟五人赠诗,黄氏宗谱收有宋高宗诗歌,并画有五人遗像,明代大学士金镗为之题写“五桂传芳”。“五桂楼”即是黄澄量为先祖荣耀而为藏书楼命名。确乎,四明大地处处潜藏着千年传承的文明大象。

        而作为“史述”,从本书的框架构建,到具体的论述,鲁怒放老师着意在揭示藏书范式的揭橥。首先揭示的是藏书之精神,揭示藏书楼主人如何寻访与收藏珍善本的过程及结果,着力表现藏书楼主人对先贤的敬仰和幽思之情,以及研习学问,对他们熏染先贤墨香成圣成仁的激励。藏书楼主人以自身的道德表率,与严格的家训教养,使家族拥有跨越数个世纪甚至上千年的繁荣。黄澄量遗命子孙:“我家世忠厚,后嗣宜仰承祖德,训诲子弟弗坠家声。至藏书遗后,尤余苦心。”同时,他们对普通民众有着人格吸引的力量和道德表率的作用,深深赢得地域民众的尊敬。而五桂楼的特殊性也在于不仅激励黄氏子孙登楼阅读,还允许海内外学者登楼观读。有远方求读者,还免费供应膳宿,并有《五桂楼书目》供人查阅。鲁老师在“开放私藏,惠泽后学”一章中写道,当时许多读书人为读五桂楼藏书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来到梁弄。“一时,梁弄小镇读书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清代学者邵瑛《登五桂楼看藏书》诗赞:“总少人间未有书,洞天深处竟何如。名山盛业君都擅,不数琅嬛福地居。”黄宗羲七世孙黄直垕由衷钦羡:“羡君好书敌曹氏,我欲为君主书仓。羡君拥书等侯国,我欲为君校书郎。”这便是维续中国基层千年稳定起着核心作用的士绅厚重的文化作为,也为浙江传统私家藏书文化近代化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看千余年的科举,涉及整个历史段,宁波的进士数量无非二千多人,余姚六百多人,但它对宁波的文化来说,不可谓不深刻。科举推动了区域的文化与教育发展,提升了地域的文明质度;知识和人才得到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使地域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五桂楼虽然是偏于四明山一隅,但将平民知识者汇聚于文明的书籍之旁。他们购书、抄书、藏书、读书、教书、著书,黄澄量搜访珍贵古籍如《玉海》(本书第八章专叙),积累地方志(本书第九章专叙),编著一百四十册《明文类体》(本书第七章专叙),他的后代黄承乙刊刻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思旧录》(本书第十章专叙)等,蔚成文化大观。书香让人明事理知荣辱,而后内敛自谦;让人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正气;更是觉民行道,唤起文化自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一个小镇、一段历史,甚至整个社会充满盎然生气。一幢小楼的故事折射着宁波何以“书藏古今”、中国何以书香润万家的深刻内涵。

        史料是建材,史述是建构,史识便是驱动著者治史的卓见或创意。读《五桂楼藏书史述》,让人感受到一个智者的深邃和灵动,一个仁者的沉思和关怀。而我读《五桂楼藏书史述》更为深深感动的还有本书的成书过程。鲁怒放老师是长期从事文物调查、修缮保护、文物藏品研究和展示工作的专家,对她来说,古籍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辛的新课题,而且五桂楼在近代历经变迁,书籍佚失、散移,而相关书籍整理、编目者多已作古,要重建“书楼”历史镜象极具挑战性。而有时,一个博大文化气象之所以绵延不绝,可能真的常常以特殊的方式,让其吉光片羽又与世人相见,透发出夺目的光彩。五桂楼与潜心专注的鲁怒放老师的相遇,可能是今后叙写五桂楼文化传奇中重要的故事:2020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文物藏品库房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大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棃州文献馆的资料,里面有棃州文献馆实际负责人姜枝先与黄云眉、杜天縻、冯贞群、张阆声、朱赞卿等人的信扎、文物调查报告、手稿、文件等原始资料,不少与五桂楼藏书有关,其中就有1956年7月浙江图书馆从五桂楼调拨走的图书清单以及五六十年代的五桂楼书目。这也使本书具备了丰裕的新史料价值:这是现存五桂楼研究中,对其书目整理介绍最为完备的。有关藏书印记的辑录赏心悦目,这些都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五桂楼主人,以及五桂楼二百多年流变更迭与续力传承中所氤氲的文化现象。

        文有脉,行必远。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盛世修文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唐代虞世南辑录的现存最早的类书名作《北堂书钞》,宋朝的《太平御览》,王应麟编撰《玉海》,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以及黄宗羲编著的《明文海》等,都饱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中至今闪闪发光。文献名邦,是以中华梳理典藏、传承文脉而为责任。大儒阮元为五桂楼所作《黄氏五桂楼藏书目序》,将之与天一阁对比,赞叹:“今浙东藏书之家,以宁波范氏为最。余既编写其目录,既又序而刻之,诚以简编飘零,欲籍此以维持之,亦振起斯文之意欤。余姚黄君石泉,僻处深山之中,木石之与居,牧童樵竖之与往来,独有志津逮,缥囊缃帙,搜罗至五六万卷,建楼储之,以贻子孙,可谓有志者矣。”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好一幢幢书楼,一个个遗存,以及收聚散轶,荦成大观,更要全面深入解读、阐扬中华文明,读懂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这个意义上,鲁怒放老师的“史述”也成为余姚解读自己这个厚重文献名邦一个精彩的时代缩影。余姚有阳明学、浙东史学这样深沉浩大的显学,也要以理论思辨深耕河姆渡学、姚江学、四明山学,及至五桂楼学、棃州文献馆学等等。这些地方性知识,是余姚文化、宁波斯文所寄,也是民族话语、民族气派的重要表征。

        鲁怒放老师文笔老成,意蕴丰富且意境深远,这是她的气质和学养熔铸而成的,需要对文化的“根”和“魂”的自觉意识为支撑。或许她对八字标题的凝炼,诸如“明文类体、缥缃遗珍”“众人接力、玉海乃成”“剞劂枣梨、传文流布”,处处浙东学术话语的化用,诸如“开放致用”“兼收并蓄”等概括提炼,表达着一位学者对传续中华文明的承载和荷负,而这也是文献名邦散发着的馨香隽永的时代文化气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