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岁月无情人有情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7日   19 版)

        《流水三分归明月》,邱美煊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10月,150.00元

        ■王若伊

        邱美煊新书《流水三分归明月》以时间为序分为《乱世浮生》《银海生花》《月华流照》三卷,共计近90万字的体量,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垒在案头颇为壮观。

        这部依托社会历史题材进行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其扎实饱满的鸿篇巨制印证了作者的创作野心:全书试图从一对兄弟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着眼,反映海峡两岸一衣带水的复杂关联,诠释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怀,表达和平发展的人文主题。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作者以其深厚的创作功底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出色地实现了创作企图。在精密巧妙的排篇布局中跨越百年沧桑,演绎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描绘一个家族几代人物的命运纠葛,再现海峡两岸80余年的社会民生,以个人遭际的书写角度映照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国家记忆。

        小说从“七七事变”开始,以林氏承暻、承晖两兄弟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徐徐展开。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它们被精密编织并妥帖植入了人物轨迹——抗战爆发后,主角林承晖随厦门大学内迁龙岩长汀,投笔从戎与日军作战,赴重庆加入空军,继而参加空战进入缅甸,被迫参加国共内战之后依依不舍远渡台湾,入台之后,驻军营,居眷村,参加金门海战,此后在台湾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参加老兵游行推动两岸交流,促成九二共识,再到北京奥运会……每个历史节点,都能看到作家在资料挖掘上下足了功夫,这些举足轻重的历史时刻在他笔下转而化作了左右两个小人物人生征途的命运转折。这种叙事手法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之大,十分依赖作者对宏大题材的把控能力。得益于扎实的科班训练基础和丰富的主题创作经验,作者以一位传统作家身份进入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写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的阅读储备和资料积累令他不需要像许多网络作家那样将故事设置在悬空之境,而是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贴地飞行,借助真实可靠的史料内容强化了故事情节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当作人物活动的背景,其中的难度还体现在这需要作者具有很强的故事逻辑。作者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使得这部作品给读者带来一种家族史诗般的阅读体验。

        除叙事手法与情节设计凸显作者功力之外,小说中诸多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也有效地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我认为这也是该部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整部小说细节真实入微,情感细腻饱满,节奏张弛有度,全然颠覆了笔者以往对长篇网络小说的刻板印象;反之,本书作者的写作笔触却显得极其耐心,从第一部到第三部,高浓度高饱和的人物心理和场景描写,其细致精微一以贯之,且时有妙笔令人侧目。

        再说人物塑造。小说三部曲中的角色众多,人物关系极为复杂,但作者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第二部《银海生花》后,人物阅历随着世殊时异不断丰富累积,情感经历愈加浓厚丰沛,人物关系错综交织,只有依靠强烈的主体创作意识和惊人的笔力心力,作者才可能苦心孤诣踏实创作,最终使得人物塑造丰满立体、渐臻佳境。

        就我所见,小说中许多场景之所以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情”字。作者敏感细腻的创作风格,使其在把握人物的情绪与感受、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擅长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小说中不乏体现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有心无力、迷茫焦虑、怨怼悔恨的情绪片段,主人公隔海相望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最是刻画得入木三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尤其在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年代,个人的抉择总是充满无奈,命运的安排更是令人唏嘘。但是即便如此,人活于世却不能放任自流,也许身似浮萍无所依,但求心如芦苇柔且韧。风吹雨打中,肉体凡胎的我们难免总有低头弯腰的时候,但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各有挂牵,纵然纤弱卑微,仍能勇敢顽强,惟其难得,方显珍贵。而这挂牵,正是情之所系,正是信念所在。它可能是亲情,是爱情,是手足之情,是战友之情。无论历史如何演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类基本情感始终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情感超越了政治、文化、地域的差异,成为了连接不同人群的文化纽带,架起了读者与小说人物精神沟通的桥梁。流水三分归明月——在中文语境中,“流水”的意象多是无情的,但“明月”却是有情的象征。作品一经诞生就如婴孩脱开母体,必须做好准备以独立的姿态迎接世人。作者有作者的用心,读者有读者的解读。笔者阅罢掩卷,若有所思:岁月无情川流不息,人间自有温情常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