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图书推荐

    楚艺术研究的代表性全集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03日   20 版)

        ■杨理胜

        2023年,邵学海先生任主编,聂菲、金陵、陈文华等学者任分册主编,于楚文化大观园中撷取青铜器、漆器、玉器、绘画与纹饰、丝织与刺绣等代表性器物及纹样,汇集洋洋洒洒数百件器,近千帧照,数十万言,编撰为5册《楚艺术全集》。该书梳爬罗掘又高屋建瓴,系统再现了楚艺术的发展历程,是楚艺术研究领域的皇皇巨著。

        从文物年代看,《楚艺术全集》收录的春秋中期以前的楚艺术作品寥落晨星,仅在《青铜器卷》收录了当阳赵家塝M3出土的素面簋等几件。此举并非缺载,而是编者明白,春秋中期以前的楚艺术还乏善可陈。

        楚自西周早期立国,终西周一朝,都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出于对先祖伟业的尊崇和对周人的强烈不满,本时期的芈姓楚人专注于生计,还无力在艺术层面挥洒才华。这支朝气蓬勃又无可奈何的族群,在本时期已播下要另起炉灶、独具一格的种子。读者诸君不可小觑这种民族自尊,恰恰是这种“不服周”的精神,让楚人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楚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心态当中孕育和生长起来的。

        春秋时期是楚文化的茁长期,楚人济汉,又北上,东进。武王一生追求济汉服随,为此不惜客死他乡;北上是争名于朝,东进是争利于市,这个原则,文、成时代已因袭罔替。春秋中期的楚人,从问鼎中原到止戈为武,渐悟了文化的力量;到春秋晚期,随着老子哲学的成形与吴师入郢的劫难,楚艺术之花得以全面盛开。《楚艺术全集》胪列的淅川下寺楚墓群青铜器和玉器,其艺术风格既有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也有其自身个性特征的张扬;赵巷M4的漆器纹样,虽有对铜器纹饰的模仿,但毕竟开楚漆器艺术之先声。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变迁,“士”逐渐成为楚国的重要阶层。楚国的“士”,身居上下层之间,朝气蓬勃又锐意进取。他们全面继承了楚文化茁长期的热情与奔放,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代表,和世袭贵族有着本质区别。这样一批“新人类”,在艺术上推陈出新是必然的。邵学海先生在《楚艺术全集》总序当中说“东周是中国艺术第一次耀现的背景,即楚国艺术秀起于其中之背景。”很显然,“让楚国艺术秀起于其中”的主体,就包含了这批楚人。

        从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不难窥见楚艺术的绰约风貌。《楚艺术全集》分册主编不约而同选取了大量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及元素。曾国为楚国附属国,可当成楚艺术在战国早期的典型代表。曾侯乙墓所处年代,是礼崩乐坏、诸侯僭越的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第二个高峰期,同时也是西人所言“轴心时代”的核心时段。三元和合的大背景造就了楚艺术在战国早期的繁荣。

        楚艺术的极盛期在战国中期的后半段和战国晚期的前半段,这也是《楚艺术全集》向读者诸君展示最多的内容。楚艺术何以在本时期呈现井喷?张正明先生认为,是楚国传统的巫学、巫学向理论形态发展形成的道学、巫学向情感方向发展形成的骚学在本时期一应俱全,而且都渗透在楚艺术当中之故。从楚文化的六大支柱而言,物质层面的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美术等全面发展,甚至连个性并非完全凸显的玉器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借《文心雕龙》的话说:“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公元前278年,顷襄王率文武百官退保于陈,楚文化的滞缓期开始。此后约50年,楚国虽有春申君经营江东的回光返照,但苦于大势已去,只能苟延残喘。《楚艺术全集》选取的安徽长丰、李三孤堆、九连墩等墓葬的典型文物,皆为高等级贵族墓所出,从艺术风格来看,大国风范犹存。

        就青铜器而言,楚系青铜艺术在春秋中晚期形成个性。考古学界习称的升鼎和于鼎开始出现,楚礼器组合当中以“簠”代“簋”的做法得以沿用,楚风浓郁的盏、球形敦、兽首提梁盉、环钮夔足盘等铜礼器日趋流行,以失蜡法和各种复杂技术为代表的青铜冶铸工艺层出不穷。战国时期,青铜礼器在中下层楚人生活中彻底失势,生活用器明显增多,纹饰从繁缛走向简洁,从肃穆走向明快。在器物的选取当中,《楚艺术全集》关注到了楚器在类型学上的演变规律,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器体现楚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这是在楚系青铜器类型学的整体关照下做出的选择,与此同时,也是对楚青铜艺术特色的全面呈现。

        早期楚漆器兼有礼器功能,之后向轻便实用发展,晚期生活用器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楚漆器艺术首先摆脱的是青铜器及其纹饰的束缚,之后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楚艺术全集》对楚漆器艺术的演变趋势有精准把握,作者从生活用器、兵器、祭祀用器三方面对各种器类做了筛选,包括各种漆器工艺也在上篇专文中做了条分缕析的介绍。难能可贵的是,该册有相当部分文物还配上了线描图,让读者可以清楚看到纹饰和图案之美,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

        其余丝织、刺绣、玉器、绘画与纹饰等,《全集》各有专论,异彩纷呈。

        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3年“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奖作品,《楚艺术全集》的选题和质量已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但从内容上说,此书也并非完全没有瑕疵。《楚艺术全集》的5卷本没有详细的文物清单,这对一套体例宏大、文物众多的全集来说是不应该的,算是智者一失。然而不论如何,《楚艺术全集》的出版都是楚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作为迄今为止在楚艺术领域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全集,值得每一个爱好楚艺术、楚文化的读者细细品读。

        《楚艺术全集》(全5卷),邵学海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98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