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刘泽安曾经以儿童诗歌的写作表达了他对于乡土社会、留守儿童深切的人文关怀。在乡村与城市、自然与文明对立统一的价值视域中,他创造出了“风筝上的眼睛”“远行的村庄”“守望乡村”等童诗意象,彰显了彼时西部儿童文学乡土审美理想书写的精神追求。时代的巨大变化与其个人文学思想的不断精进,使得刘泽安的儿童文学美学风格呈现重大转向,同样是立足乡土童年的写作,但他已经由瞩望远方、走出乡村中略带伤感的“歌吟”姿态,转变为深耕民间与大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叙事者”身份,其新作《爷爷的唢呐》是一部基于新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而创作的优秀儿童小说。
《爷爷的唢呐》以乡村艺术传承创新为关切,从儿童视角、儿童行动讲述乡村特色教育发展,在儿童故事中积极回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属于文化自觉与儿童本位意识深度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对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出多重价值启示与实践路径。作品因对时代生活景观的热切呼应而充满了叙事性作品的独有魅力,以儿童为主体的“叙事”体现为这部作品无处不在、绵延深沉的文学力量。它从深层次上揭示为儿童的文学的生活滋养、情感源泉与思想动能问题,敞开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儿童文学的美学命题。
乡村文化振兴的起点是找到文化之根与思想之魂。从尊重历史文化资源入手,转变思维观念,在脚踏实地的文化传承中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现代人的体验实现变革与创新,这是《爷爷的唢呐》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与践行。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的特殊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乡村文化建构者主体性的独到认识,作家坚持面向未来的文化主体性发展理念,展开儿童是建设乡村文化的基本力量这一关键命题,这其中包括乡村儿童既有享受文化的权利,也有建设文化的义务双重价值维度。在成年人的引领下,让儿童大胆地行动起来,使权利与义务与儿童主体性张扬高度融为一体,这是《爷爷的唢呐》思想与文化创新很突出的一个表现。
虽属对宏大主题的儿童文学实践,但《爷爷的唢呐》在艺术性上的小切口处理与朴实文风很值得关注。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自然叙事,不温不火,紧盯儿童生活的细节常态与儿童心理的正常表出,将学校开展唢呐课程教育的始末娓娓道来。作品重视对儿童学习唢呐过程与体验的真实记录,将文化传承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乡村客观真实的条件扎扎实实探索乡村艺术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特别是唤起儿童以务本求实、知行合一的态度与作风,去一点一点实现预设的目标。这样的价值定位符合生活实际,作品叙述感染力由内而外,层层递进,从平和舒缓渐次抵达情感高潮,阅读起来有一种淡泊明静中出奇美的独特审美效果,让读者持续获得回甘之甜美与余韵。作家的叙述姿态与表现对象——唢呐自身的艺术特性高度契合。作为一种在民间大地上普遍存在的音乐样式,今天的人们对其普遍存在低视的刻板印象,就连故事中的人们也多持这样的态度。对民族艺术的传承首先需要排除误解,甚至是解除被污名化的历史,这是刘泽安在写作中思考颇深的地方,也是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破解的普遍难题。
从根本上看,这需要我们返回传统文化本体、回到其形成土壤中去感悟其艺术真生命,本质上勘探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问题,它是由人民性给予的,就是刘泽安在作品中所说的“农村原生态”。今天的人们,只有在劳动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去贴近人民的体验与情感,才能从生命深处认同唢呐的存在,并去积极发扬它的艺术魅力。作品可贵的地方在于,不是表浅地写孩子们在形式上、技术上学习唢呐,而是写唢呐如何融入他们的生命情感,唢呐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将他们与世界建立起不一样的生动关系。
唢呐本质上不是一件乐器,而是贯通乡村大地生命灵魂的神奇创造物。作家反复写到,孩子们在吹唢呐时被调入的场景体验,不同环境演绎唢呐的效果绝然不同。尤其是当孩子们亲自参加劳作后,他们对《太阳出来喜洋洋》曲目的演绎效果截然不同。唢呐这一音乐形式里究竟有什么? 它和农村劳作方式有什么关系? 它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情感?《爷爷的唢呐》已经触碰到这些艺术本体论范畴内的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精神价值,以及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传承是《爷爷的唢呐》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作品开篇从重庆市綦江区永城中学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王良红军中学开始写起,爱国主义精神与革命文化代代相传,与乡村学校特色文化传承教育深度融合,互为资源与方法,相得益彰,为当前儿童素质教育提供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对话与传承成为当前儿童文学的时代主音。对话意味着成年人要尊重儿童,找到进入儿童世界的有效通道,发挥儿童能动性与创造性实施教育;传承意味着找到文化根脉,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有根的认知与成长,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在儿童文学价值观中处于根部位置。《爷爷的唢呐》在这两方面的探索颇具启示意义,其基于文化主体性的写作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刘泽安个人的儿童文学实践可以作为新世纪以来原创儿童文学艺术变迁的典型个案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