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我”与母亲的矛盾,可以看作是两代人的不同,可以看作是两种角色的差异。乡愁是不会退却的,夜晚妈妈打来的电话只是导火索。

    不会退却的乡愁

    李路平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6月05日   11 版)

        《昨晚,妈妈打来电话》,陆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39.00元

        某些方面,我和陆源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生在一个不大但也不能算小的家庭,都远离故土在外,都拿起了笔,并都曾将笔尖专注于书写母亲,随着年岁渐深,我们都知道悬在头顶某处的重担终将压下来,而我们无可逃避。

        《昨晚,妈妈打来电话》可以看作是一次集中爆发,一个怀有责任与期冀却尚未折现的男人的真心吐露,一段试图理清但难敌血浓于水的煎熬历程,一本作家或许曾想过不写出来的书。但一切终有契机,夜晚妈妈打来电话,诉说“阿姆”愈渐虚弱的身体,看似平常的母子谈资,或许因为地理上的距离,或许因为记忆中的亲情泛起,或许因为孤寒之气正在弥散,往日淤积的一切便在笔尖爆发出来。这本书集中书写了他们母子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母亲所属的陈氏大家族的微缩家族史,“我”穿梭其中,既是当局者,又是局外人,同时个人的成长史也在字里行间展露出来。“我”与其说是“反骨仔”,毋宁说是母亲的一个翻版,两个相似的人太为彼此着想、太想为彼此承担时,反而就相隔越远,彼此眼中的刺,也是各自身上意欲撇去之物。

        但这些并非这本书给予我最深的触动,反而是“我”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让我震撼。从陆源这本书中,我讶异于一个写作者竟然有这么强烈的“天生作家”意识,不论是自我经验还是周围或书本,我都很难遇到这样的一个角色。我称之为“角色”,是思索我们如何处理自我的定位,一个人要怎样撇除身上的各种关系,才能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作家”? 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又需承担怎样的责任及忍受怎样的处境? 当然有时候这些或许根本不是问题。尽管短小,但陆源的才华在本书里也已淋漓地显现了出来,年少成名,才华出众,自信,激情满溢以及由此散发的“傲气”,大约就是他“孤寒”的具体解剖。这种意识及定位对我的震惊尚且如此,对与之关系紧密的父母,乃至这个南方的偏僻小城,我想最初也是有过不小的震动。但陈氏家族究其源头不说名门望族,起码也非一般的家族,历史上不断有人在创造一些奇迹被后人所传述,对于这样的一个“异类”,包容度想必要更高一些,母亲态度的转变,或可见一斑。

        只是时势运转难如人所愿,陆源承担了他的角色,历经多年,仍未通过自己的写作实现理想,或许他已然达到了内心的高度,但应与之相应的生活却不知所踪,他仍困囿在无法摆脱的泥淖里,等待上升,吐一口气。勃勃雄心兀自燃烧,成为“反骨”,“孤寒”萦身,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压抑着壮志未酬,饱含积愤、孤绝,以及对世道的嘲弄与谴问,所以与之有抵牾的除了母亲,或许还有这个世界。

        陆源似乎更像一个“盗火者”,散发着某种自我牺牲的意味,以及部分的不合时宜,这与他的身份认同是无法分开的。“我”与母亲的矛盾,可以看作是两代人的不同,可以看作是两种角色的差异,我认为深层的意味便是本质的乡愁。这样的陆源有些像是赌徒,他把自己的筹码都押在了自信能赢的地方,但最终的结果并未揭开,他仍处在等待揭晓的漫长过程之中,他与母亲的对抗,也可看作是与时间的对抗,然而时间并不是无尽的,巨大的激情投入后,便是难抑的苦闷和焦虑,是“返乡”前最难熬的暗夜。乡愁是不会退却的,尤其是当下他所处两地巨大的时空差距,仿佛一张弓,已经绷紧,瞄准的箭矢等待弹射。

        夜晚妈妈打来的电话只是导火索,陆源的目标很清晰,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也希望他的这根箭矢可以命中靶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