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从《水经注》到《水经注校笺图释》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9日   18 版)

        《水经注校笺图释·洛水流域诸篇(上下册)》,李晓杰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498.00元

        ■杨静

        《水经注校笺图释》系列是以《水经注》流域为单元,将各流域诸篇中的水系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考订研究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方法,结合GPS定位及踏勘考证,对《水经注》所载汾水与涑水等流域诸篇地理要素研究,同时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复原诸地理信息,绘制出精确《水经注图》,推动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一、《水经注》及其版本概述

        北魏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区域地理信息最为全面的典籍,涉及一千两百多条河流水道的源流脉络及其所流经地域的建制沿革环境信息。全书通过对前代各类文献中水道源流脉络信息的梳理进行编排和记录形成中古时期一套完整的地理系统,为研究6世纪以前的历史、地理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书中对各水道流域信息的记载某种程度上保存了大量已散佚无存的古代重要典籍,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由于其内容繁杂,清人刘献廷称《水经注》“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清人沈德潜视《水经注》为古代记载河流水道著述中“不可无一,不容有二”的佳构;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即称《水经注》是“地理学的广泛描述”。《水经注》共计有四十卷,成书之后主要靠写(抄)本得以流传。大约至北宋景祐年间,其出现了部分散佚,仅剩下三十五卷。雕版印刷出现后,其刊刻本也逐渐流行起来,保存至今最早的刻本当是南宋初期的“残宋本”,但不幸的是仅存有十一卷半。大致到了明代以后,关于《水经注》的版本流传则逐渐形成了两大系统,一为古本系统,一为今本系统。今天,我们能读到的《水经注》诸版本中也多属于今本系统之列。

        二、“郦学”研究流变

        《水经注》的系统性研究大致肇兴于明代,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郦学”。据相关研究,现今最早的明刻本即为嘉靖十三年(1534)的黄省曾刊刻的《水经注》(简称“黄本”)。至万历十三年(1585),吴琯校刊的《水经注》(简称“吴本”)主要是在黄本基础上加强了对郦注文字和错简做进一步修订后的版本。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有李长庚刊刻的朱谋 撰写的《水经注笺》,其重点是对《经》《注》等区分基础上在调整错简、试补脱文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明代还不断涌现出不少点评《水经注》中精彩文句的词章学派等。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项絪以谭本为底本刊行《水经注》(简称“项本”)。至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研治“郦学”的四大名家,即沈炳巽、全祖望、赵一清及戴震;清末杨守敬、熊会贞等在《水经注图》绘制方面达到了当时舆地制图的一个高峰。之后,王国维、胡适等对《水经注》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骄人成绩。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桥驿是研治郦学方面的名家,其复校的《水经注疏》成为后来《水经注》研究参考的典范;再有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在其《自传》中曾表示,在完成《中国历史地图集》后,他最想着手对《水经注》的系统探究,即重写《水经注疏》与重绘《水经注图》。

        三、《水经注校笺图释》系列的突出特点

        近些年来,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及其团队专注于《水经注》整理研究和《水经注图》编绘,先后完成了《渭水流域诸篇(上下册)》《汾水涑水流域诸篇》《洛水流域诸篇(上下册)》出版以及《水经注图集》编绘工作。该系列研究突破以往传统史学研究的范式,充分运用多种材料与实地考察互证,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探研历史地理各要素演变,成为当前史学研究的新趋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贯通了古籍整理的多种形式。该系列研究均按照“校”(文本校勘)、“笺”(文献寻绎)、“图”(地图绘制)、“释”(地理考释)四种类型实现了对《水经注》各水道流域水系、古今地名等的精准化、立体化研究。其研究内容利用相关文献及现代测绘资料,依据清代殿本《水经注》作为底本,并选取流传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十三种(十五部)版本作为通校本进行汇校,对所涉及的城邑的地望等做出今地比定,且结合实地考证绘制出精准的《水经注图》组,全面复原《水经注》所载的地理信息。

        二是研究方法创新。该系列研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文献学及现代地理学等方法。具体包括,版本精选:从七十种版本中,精选出十三种(十五部)经典版本;考证严谨:多次深入实地踏勘、考证;查漏补缺: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辑补、修订了错误;精准复原:结合实地考证,利用现代空间技术复原了各地理信息。

        三是在校勘方面重点解决了相关难题。其一,提出了《水经注》流传中存在着古本与今本两大版本系统,使得校勘成果的唯一性与可验证性大为增强,最大限度复原了《水经注》文本的原貌。其二,进行史源学研究,对《水经注》的资料来源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为汉魏六朝时期典籍,尤其是地理类典籍全新的钩稽整理提供了便利。

        四是在笺图方面的突出贡献。其一,将《水经注》记载的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进行古今对照与比定。其二,对《水经注》中城邑、聚落、水利工程等定点与复原;尤其是系统复原了千金堨、皋门桥的建筑形制,并将相关结论首创以3D形式呈现。其三,根据今天大比例尺地图,精准绘制出各流域《水经注图》,可助力创新古籍数字化方式。

        五是推动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史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新范式的不断开拓。该系列研究在利用传统古籍整理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绘制出大比例尺《水经注图》,实现了史学研究的量化和精准化,从而带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

        六是该系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进而导致的洪涝灾害等,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结果,水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灾害史、环境史及长江、黄河等流域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和重视,《水经注》中古代水系及相关描述恰是当前各大流域的原貌,充分解读与认知《水经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山川形势,进而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为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做好服务。

        《水经注校笺图释》系列研究,精准展现中古时期地理大环境信息,可为当前地理学、郦学及环境史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随着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战略的实施,经典典籍整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系列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由此,该系列研究具有重要、突出的出版价值。

        (作者系科学出版社副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