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29日   18 版)

        《有豕白蹢: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吕鹏著,大象出版社2024年1月,128.00元

        ■王军敏

        在中国古代汉字中,与猪相关的文字甚多。“豕”是甲骨文中一个常见的字形,其本义是野猪,后代指家猪。中国家猪是最具代表的本土驯化成功的家养动物,我国对猪驯化的起源可以早到距今9000-8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随后家猪迅速扩散到辽河、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并在距今2250年前后扩散到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带动了欧亚大陆东部区域畜牧业的发展。

        家猪的驯化和饲养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它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吕鹏老师的《有豕白蹢: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一书,以动物考古为主要研究视角,并参考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阐释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家猪的饲养技术、家猪的用途、家猪的仪式和文化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中国先民驯化和饲养猪的历程,揭示猪的物质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体现了学界对中国优秀的畜牧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理念。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深度融合温度,用专业化的考古知识讲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故事。动物考古旨在揭示人类与动物相伴相行的历史。早在人类诞生之时,动物在地球上生存已久。与人类同行的动物种类众多,若论哪一种动物对中国历史乃至现今影响最为深远,猪无疑是最强有力的候选者之一。家猪源于野猪,中国古代先民独立地驯化了野猪,家猪从野猪种群分离出来后,人类针对家猪资源便进行了饲养技术的创造和发展,作为资源的猪从饮食、肥料、原料、医药、礼俗等多个方面为人类所用。

        人类和驯化动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双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人类予动物以庇护,家养动物种群得以发展壮大;动物予人类以所需,人类文明和社会得以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被驯化,可以说,人类与动物驯化或饲养关系的确立,是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

        同样,家猪的驯化与饲养也离不开人的干预。就动物演化而言,猪科动物形成于距今5000万年前,猪属动物形成于距今300万年前。家猪与野猪同根同源,因此,二者生态习性非常相似。由于人类的驯化,家猪与野猪大体在距今1万年左右分道扬镳,二者分别在人为和自然环境中演化出不同的特征。从大量的野生动物(甚至是家养动物的野生同类)未被驯化的事实就可以看出:人类并非是能够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的“造物主”,自然选择才是主宰人类与动物生存和发展的铁律。因此,与其说是人类选择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家养动物,不如说这是家养动物“主动选择”进入人类社会的结果。

        《有豕白蹢: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一书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包括骨骼形态的观察和测量、数量统计和分析、死亡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分析、病变痕迹、文化现象的推测、动物的引入和传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试、锶同位素分析、古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和其他相关研究等在内的11项判断标准,并对每项标准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阐述,认为应当对猪骨遗存进行系列判断标准的评测,进而区分家猪和野猪。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家猪的应用经由实用功能上升到仪式和文化领域。它是中国龙的原型动物,是十二生肖之一,是家庭富足的象征,是求取功名的福物,因其健壮多产而成为国人姓名的来源,曾子杀彘教子宣扬了以诚为本,猪八戒确是返野的家猪,“猪”字演变折射出人类对猪的诸多关注——猪还是猪,却因为人类的所用、所思、所想而衍生出令人或惊叹、或可笑、或深思、或自豪的故事和内涵。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历史关照现实,深入透析家猪起源、饲养及资源利用等的历史并自觉为当今时代发声。考古与历史息息相关,本书也不例外。吕鹏老师从考古学的角度,讲述了中国独立驯化家猪史、中国家猪饲养技术史、中国家猪资源利用史,并提出当前面临的时代问题,为时代发声。

        首先,中国独立驯化家猪的历史与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距今1万年前,中国先民最先驯化的家养动物是狗,农业开始萌芽。到了距今9000年前,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的史前先民成功地驯化了野猪,或因肉食之需,或为宴飨之用,或成祭祀之牲——中国家猪驯化的起源之路各有特色。原始农业助推了家猪饲养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家猪迅速在中国境内扩张了版图,并随着人群的流动和迁徙向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扩散,中国家猪在世界家猪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次,家猪饲养技术是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之一,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猪圈的发明可以早到距今6800-6300年,对其使用在商周时期更为普遍,秦汉时期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农业和畜牧业影响深远;二是阉割与选育相结合的品种改良方式,距今6800-5600年前人为控制家猪性别的方式(可能是阉割)已经产生,中国先民采取的高效的选择性繁育措施促进了中国家猪品种的形成和改良,距今7000年仰韶时期的家猪品种已产生南北分化,阉割技术在商周时期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商代晚期出现了新的家猪品种“殷墟肿面猪”,商周至隋唐时期出现华北型和华南型良种猪,自汉代开始中国家猪品种走出国门,对世界猪种改良做出重要贡献,如何保护和发展我国丰富的家猪地方品种遗传资源,这是当前的重大议题;三是因地制宜供给饲料的喂饲方式,国人对家猪的管理方式以及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家猪的饲料供给,逐渐发展出广开饲料之源(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饲料)和因地制宜保障饲料供给(与当地环境和农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饲养策略。

        再次,家猪具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中国古代养猪业的发展与家猪的世俗之用相辅相成,稳定而充裕的家猪资源适应了国人的肉食之需、支撑了传统农业发展所需的肥料来源,家猪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并在当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为手工业和工业提供了猪骨、猪鬃和猪皮等原材料。

        在吕鹏看来,为学之道,当为当今时代发声,面对诸如保护“猪芯片”、长效增强土地肥力、化解养殖业环境污染等时代问题,人类或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中国先民创新性发明的变废为宝的饲料开发、农牧循环的养殖模式、关爱式的饲养管理等体现了高超的养殖智慧,我们需要对中国畜牧遗产进行活态传承。

        《有豕白蹢:中国古代家猪的考古研究》是一本专业学术图书,它从考古学角度,讲述了家猪与人类相伴相生的历史,是一本可读的故事书。如何区分家猪和野猪? 猪八戒是什么猪? 不同地域的家猪分别有什么特点? 人与驯化动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一本可以展开讲述的故事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