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编辑手记

    “提问”中国湖

    陈怡嘉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5月01日   16 版)

        《认识中国湖》,薛滨、郭娅、龚伊、陈怡嘉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第一版,88.00元

        做原创科普图书的编辑,工作里最难又最有趣的部分是提问。

        “老师,鄱阳湖的面积数据和2020年水务网站公布的有点差异,我们采用哪个比较好?”“数据一直在变,鄱阳湖冬夏水面差别很大,水深也会变化。等等,我找下最近的论文给你看。”

        “老师,关于湖泊沉积物和历史水位关系的那段有点太专业,能不能给我们再讲讲? 我们听明白了,读者估计困难就不大了。”“好的,最简单的说法是雨水多,冲入湖中的水流湍急,带来的颗粒物就粗。但是在解读颗粒物粗细和水位的关系时,情况比较复杂……”

        类似这样的对话贯穿于《认识中国湖》的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认识中国湖》是一本融合科学与人文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围绕“湖泊”这个主题,涉及地质、历史、测绘、沉积、文学、生态、政策等方方面面,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核对、理解大量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

        于是,我们不停地提问。

        作为本书主要作者的中国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薛滨老师,估计很多年都没解答过这么多基础问题了。参与创作的其他几位作者可能也没有想到,在交出了15万字的初稿之后,竟然会被追着补充了那么多内容。几位作者都是科研工作者,他们往往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再来为这本书答疑解惑。

        薛滨老师有时候会不放心地问:“我们这样写行不行? 这么写有没有说清楚? 读者能不能明白?”我们总是回答:“您不用太担心文字,只管顺着您的思路把内容表达出来。只管往下写,后面还有我们和您一起讨论修改。”

        在编辑《认识中国湖》的过程中,我们从正文中挑出了一些内容处理成插文,比如:为“冰川终碛”“生物扰动”等陌生科学名词补充解释,帮助读者降低阅读难度;点明某项研究中科学家的思路走向,以便读者熟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隐藏正文中一些问题的答案,作为引导读者独立思考的阶梯……作者可以尽量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写作,而编辑则负责用读者喜爱、更能有收获的方式来呈现。

        大自然的故事总是要与人的故事有交集,才能让更多人产生兴趣。我们在策划《认识中国湖》所属的“认识中国”书系时,给它的定位是:科学与人文并重,思维方法与知识内容并重,讲好中国人、中国事。科学很美好,文化很美好,科学家的精神也是。这些美好,在“湖泊”这个话题上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湖泊与人文历史息息相关,既然历代描绘湖泊的诗文那么多,为什么不让这本书的人文气息更浓些呢? 于是“湖泊故事”章节的每一个湖泊配上了从古诗词转化而来的标题。鄱阳湖是“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巢湖是“万顷茫茫一镜平,老蟾飞影出沧溟”,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洪泽湖是“湖宽一面青嶂开,立久万仞高寒来”,太湖是“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湖泊的美好根本写不完。

        中国大地上特征各异的湖泊就像一个个有故事的人,湖泊科学家的探索和研究就像在学习湖泊的语言,提出关键的问题,搞清它们的生平,而《认识中国湖》就是吸引青少年读者对湖泊的故事发生兴趣。

        科普图书编辑面对的是图书主题背后庞大的科学宝库,问题则是一把把打开不同藏宝室的钥匙。这本入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的《认识中国湖》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提问的开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