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共享书架”流动的图书让精神食粮物尽其用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24日   19 版)

        【看法】

        相信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经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曾经读过的课外书日渐闲置下来,家里的书架堆得满满当当。也有不少市民看过买来的书后,就束之高阁了。这些闲置的书籍就只能扔掉、贱卖或蒙尘了吗? 浙江宁波市发起“爱不孤‘读’”百个社区(村)“共享书架”计划,让闲置的书籍流动起来。(4月18日《宁波晚报》)

        前不久,笔者收拾整理了家中一批闲置图书,准备到废品回收站进行处理。下楼乘坐电梯的时候,一位小伙子盯着箱子里的图书看,见他有兴趣我主动问他是否需要挑选几本并免费赠送;小伙子精心挑选了五六本图书,执意要发个红包请我喝杯奶茶,通过微信给我转账了19.9元;后来,我带着剩下的一大箱图书来到废品回收站,“贱卖”了15元。

        这段经历让我很是感慨,让闲置图书流动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显然是一件好事。“共享书架”说到底,就是让闲置图书重新流动起来,这不仅让闲置图书物尽其用,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也有助于减少浪费。“共享书架”助力了全民阅读,有助于让老百姓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公众对丰盈精神家园有了更直接、更强烈的渴求。塑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读者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共享书架”本质上是一个又一个流动的图书馆: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改变的是安放图书的地理位置,不变的是对阅读的热爱。

        也许有人会说,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为何还要费时费力地进行纸质阅读? 碎片化、蜻蜓点水的“浅阅读”本质上是一种“快餐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书籍。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有些“难啃”的书籍需要专注与毅力;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收获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也是获取精神滋养、实现精神成长的过程。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好书也需要与读者相遇。在过去由于图书不能流动,有的社区即使有图书馆也难以让居民们看到更多的图书。“共享书架”盘活了有限资源,让书籍在循环利用中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不论是社区图书馆,还是亲子活动室,抑或居民议事厅,“共享书架”对场地和空间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更加灵活方便,能通过分享让更多人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闲置图书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享书架”在社区与社区、社区与村以及村与村之间流动,让同一本图书被更多人阅读,让同一个社区拥有更多的“可读之书”。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受益者,“共享书架”让更多图书进入公众视线,让更多读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

        读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能够连通过去、观照现在,也体现能够发现未来、创造未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让阅读更加“触手可及”,让可以借阅的图书更加丰富多彩,“共享书架”可圈可点。

        武汉市洪山区  杨朝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