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淬炼”是金属炼制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也是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精神的意象化表达。以此命题,既及物切题,又写意得精髓,可谓是探得作品书写要义的“文眼”。

    《淬炼》:为中国稀土科学家立传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4月17日   11 版)

        《淬炼》,杨自强著,浙江科技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78.00元

        ■丁晓原

        奋进的时代激活了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的创作。有价值的报告文学,需要从报告出发,回到文学。富含新意的信息,是“报告”价值生成的前提,而具有非虚构审美质地的“文学”表达,则是其价值实现的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觉得浙江作家杨自强的新作《淬炼: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是一部很值得关注的长篇报告文学。

        “淬炼”是金属炼制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也是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精神的意象化表达。以此命题,既及物切题,又写意得精髓,可谓是探得作品书写要义的“文眼”。此书为稀见题材的全新创作,是长篇报告文学对稀土题材的首次系统叙写,具有重要的题材开拓取新的意义。同时,稀土非“土”而贵重,它关联着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制造业强国建设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前提之一和重要标志,发展新生产力,也需要有高新材料、高新制造、高新科技的支撑。凡此种种,都离不开稀土科技。由此可见,《淬炼》不只是题材的填补空白,而且主题联通时代的需求,是一部适时而切题的报告文学。

        对于稀土,有的读者也许闻所未闻,有的则可能只知其名未得其详。从这一层面说,《淬炼》是一本关于稀土知识信息的科普读本。稀土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和与镧系元

        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钪共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的英文为Rare Earth(简称RE),意思是‘稀少的土’。事实上,稀土既不稀少,更不是土,稀土之所以被称为稀土,只是因为它刚问世时人们这么叫它。”作品以集中或分插的方式将首次发现稀土的芬兰化学家“世界稀土之父”加多林、世界主要稀土国家的稀土储藏量、稀土萃取技术、稀土产品生产与应用等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了饶有兴味的介绍,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通过导弹、战斗机、核潜艇等高端先进武器以及智能手机等稀土材料应用的例说,具体说明稀有元素作为高新科技主角的重大战略意义。

        《淬炼》是一部具有清晰历史流脉的史志性报告文学。作品六章“富饶神山”“草原晨曲”“上下求索”“中国冲击”“追赶世界”和“大国战略”,提取了具有标志性节点性的事件,如内蒙古白云鄂博蕴藏有稀土富矿“铁山”的发现、“白云矿”“鄂博矿”稀土之光的映照、“草原第一钻”对矿物的勘探开采、中国最早稀土金属的制备、中国第一种稀土合金的提炼、“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独树一帜的“串级萃取”等稀土分离提纯技术的研发、从稀土大国到稀土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等,将其纵横串联,建构起百年中国稀土史完整的长卷。古典文献学专业出身的作者擅长于对相关史料的搜罗爬梳,将重要史料采入作品之中,增加了《淬炼》

        历史叙事的分量。

        《淬炼》的题材具有独特性,作者的书写具有相应的专业性和历史性。从作品的本体看,这是一部独具价值的中国百年稀土发展历史的厚重报告。说其厚重,是因为它不仅具体还原了峰回路转的中国稀土史,而且波澜壮阔的现当代中国大历史在其中也留下了深深的投影。“五四”运动的光影、抗日战争的烽火、新中国的百废待兴以及改革开放的砥砺奋进等,既构成了中国稀土叙事的背景,又是它的重要“元素”。“中国稀土科学家创新报国纪实”是《淬炼》文本建构的核心所在。稀土和历史是一个大舞台,以此为志业的中国稀土人,尤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稀土科学家,是上演中国稀土事业“活剧”的主人公,“创新报国”则是他们的人生主题和精神原动力。作品中的稀土科学家是一个群体,作者通过对于百年中国稀土发展史关键节点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科学家的叙写,描绘出人生与科学之路有异,但精神取向相同的才卓德高的人物群像。《淬炼》叙写人物,将历史中的人与人的历史勾连起来,国家民族的历史、稀土发展史与稀土科学家的个人史关联互动。

        “中国稀土百年史,滥觞于蒙古高原南部一座铁矿的发现。”作品第一个进场的人物,正是发现者、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丁道衡。机缘巧合之中丁道衡进入了科考团,“我访问了白云鄂博,很

        荣幸,我发现了它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多得难以置信”的神山铁矿。中国稀土历史的精彩开篇,灌注了中国稀土人及科学家深厚的爱国主义血脉和科学、自信、创新的专业精神,这也为《淬炼》全篇的科学家叙事定下了基调。邹元爔坚守科学的信仰,自有风骨,但他更奉行“国家需要就是方向”的原则,在球墨铸铁冶炼、稀土金属制备和半导体研制等方面都有创获。“出国是为了回国”报效祖国的徐光宪,潜心研究稀土分离提纯技术和工艺,创造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创新了“三出口”“一步放大”等稀土萃取的关键工艺。作品通过这些真实生动的讲说,再现了科学家们独特而感人的形象。一代代稀土人“淬炼”的是稀土,更是他们创新报国的精神。他们创造了中国的稀土历史,历史也应铭记他们的贡献。史笔新开,为中国稀土科学家立传的这部《淬炼》,就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