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

    《中国兵法名言选编》在手,尽揽中国兵学文化之绝代风流

    黄朴民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07日   15 版)

        1988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历史系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开始从事中国历代战略、中国古代兵学与军事历史的研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在先后十年的大学学习期间,我的主业一直是儒学和经学,研究时段集中于先秦和两汉。如今到军事科研机构工作,就该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重心做相应的调整,及时由儒学研究向兵学探索作学术转型。然而,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兵学之了解,当时的我可谓一张白纸,一无所知。

        起步阶段,“学”尤为重要,我“恶补”的重点首先是读兵书、读战例。然而,中国古代兵书的数量之大、内容之巨,确实令人震撼。民国学者陆达节在《历代兵书考》中统计,中国兵书为1304种;许保林先生在《中国兵书知见录》中曾著录兵书3380部,2323503卷(959部不知卷书,未计在内);刘申宁先生在《中国兵书总目》中有更多著录,达4000余部之多。面对“浩如烟海”的兵学著作,在赞叹我国兵学成就辉煌璀璨的同时,我也深陷一种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困扰迷茫之中。

        所幸在那一年,研究室领导吴如嵩将军主编的《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一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系统全面地梳理并汇辑了中国古代兵法的名言警句,按照兵法内容的性质,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征引战例,点评分析、发凡烛隐、剔精抉微、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提玄钩要,为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兵学的要义、特色和价值,开辟了通衢,指点了门津。

        依然记得当时我翻开书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用“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来形容。这部《类编》于我而言,就是帮助我读兵书得其法的最好礼物,让我避免了“事倍功半”之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参加该书编撰的诸位先生,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老同志,他们当时已是师级干部,浸染兵学研究达数十年之久,造诣精深的他们虽是我的同事,但更是我的引路人。我的兵学研究,就是这样在吴如嵩主任和诸位前辈的指导下蹒跚起步的。今天我在兵学研究领域能够尽绵薄之力,首先要归功于这部《类编》的启蒙。饮水思源,唯有感恩,没齿难忘!

        光阴如梭,白驹过隙。35年后的今天,这部《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依然是广大兵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的优秀入门之作。当然,有些内容可以做必要的增补,有些提法可以做合理的调整,有些分析可以做一定的深化,有些表述可以做适宜的改善,所谓“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由主编吴如嵩将军主持,霍印章、张文才、孔德骐、邱心田等老同志齐心协力,在新一代兵学研究者魏鸿女史的协助下,对《类编》一书做了全面、系统的重大修订与完善,易名为《中国兵法名言选编》,这部煌煌凡六十余万言的老一辈中国兵法研究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终于在2023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付梓出版。捧读之余感慨良多,感觉再次获益匪浅。

        其一是体大思精、分类科学。本书从150余部兵书战策、经史著述以及其他古籍中精选论兵名言千余条,勒编为《战争篇》《国防篇》《谋略篇》《作战篇(上)》《作战篇(下)》《治军篇》《后勤篇》等七章,各章又条分缕析若干节(目)。其中,“注释”“译文”疏解疑难文字;每节(目)之末置有“评述”“例证”,阐发兵法重要原则。全书主旨是帮助广大读者通过兵法名言以领略古代兵家的哲思与智慧,凭借“评述”“例证”以理解兵学思想的要义,从而把握中国兵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时代精神,感受中国兵学文化博大精深的永恒魅力。

        其二是造诣精深、学术厚重。兵学研究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军事学与历史学、文献学的有机综合。但是,当下由于研究者学术背景各异,导致研究过程中军事学与历史学之间的隔膜与疏离,许多说法难以避免郢书燕说、张冠李戴的错讹。而本书作者,受过系统的历史学、文献学基础训练,又数十年在部队基层与军事科研机构任职,具备雄厚的军事学素养,较一般学者而言优势显著。对“奇正”“主客”“众寡”“迂直”“攻守”“虚实”等核心范畴作出科学、辩证的阐释,体现出其弥足珍贵的专业特长。尤其是在战例遴选、思想评述方面,能够做到新义迭出、切中肯綮、异彩纷呈。可谓《中国兵法名言选编》一卷在手,即可尽揽中国兵学文化之绝代风流。

        其三是贯通古今、注重启迪。《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充分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与之相适应,就是军事历史及其兵学思想理应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强化军事史及其兵学思想研究,对于推动整个历史研究,深化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自宋代以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型,从本质上来概括,就是由“尚武”转向“崇文”,由阳刚转向阴柔,由进取转为守成。这一点,从图书的编纂上就可以看到端倪。例如,最终被收录于清代《四库全书》的古代兵书,仅寥寥二十部而已,像著名兵书《武备志》《筹海图编》《翠微先生北征录》《百战奇法》等,都被摈弃不予收录。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兵书的数量微不足道。须知道,汉代编撰《汉书·艺文志》时,收录的兵书中就有“兵权谋”13家、“兵形势”11家、“兵阴阳”16家、“兵技巧”13家。一千多年下来,被朝廷认可并录入皇家图书编目体系的兵书,数量不增反降,实在是非正常的文化现象。这种“文”“武”比例失调,非常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养成、进取精神的培育。刚柔相济、文武并重,才是治国安邦所依仗的文化心理基础。本书在客观上起到了让人们关注兵学、张扬阳刚激昂之气概的作用,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四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孔子有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孙子兵法》之所以脍炙人口,在古代兵学著作中独领风骚,除了其思想的杰出卓越、出类拔萃,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字的优美与典雅,像“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皆为第一流的文字,现代汉语中排比、对偶、押韵等修辞方式被用得炉火纯青,因此才不胫而走、口耳相传。《中国兵法名言选编》的阅读对象是普通大众,不宜编得太艰涩,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敬谢不敏。编著者深谙这层道理,努力避免陷入曲高和寡的误区,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选录名言注意通俗易懂;评点原理注意简洁直白;列举例证注重家喻户晓。这样就使得广大读者能够更直观便捷地理解兵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让我最为敬重的,是吴如嵩将军等先生的崇高学术情怀。他们都已是年过八旬、甚至接近九秩的耄耋老人了,是从军级或师级的岗位上荣休的首长,活在当下,他们生活待遇丰厚、衣食优渥无忧,本来完全可以悠游林下颐养天年,可是军人的荣耀感和学者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再次拿起笔来,真正践行曹操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尚情怀,于是终于成就了他们新的人生辉煌。一部《中国兵法名言选编》呈献在世人面前,这种精神和情怀,我觉得已不止于“高尚”,甚至完全称得上是“伟大”。作为他们的晚辈和部下,我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