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翰墨灵迹:癸卯读书记略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27日   15 版)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终生沉浸在书里。想起自己青年时代阅读的纯粹性,总会带有几分自我感动。几十年如一日纯粹为求道解惑的无功利阅读,是我终生的精神财富。随着年龄增长,“蠹禄”习性渐渐占了上风,读写行事,难以摆脱目的性和功利性。于是无事不读书,临池弄墨翰。问题在于总是有事,甚至没事找事,读书写作不停歇,就像每天刨地不止的农夫,收获事小,耕耘为本。流行语称“卷”。年轻一代要摒弃“卷”,实行“躺”。老子“卷”,儿子“躺”,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张一弛,不亦乐乎!

        遥想2022年,因疫情禁足在家,心烦意乱,读书不进,看了大量的电影,同时启动“谈艺系列”写作计划,内容涉及小说、诗歌、电影、书法等不同门类。文学是本行,无需过多准备,10万字篇幅的《小说灵珠:语言叙事艺术》,费时两三个月。涉及其他艺术门类,则需要补艺术理论课。电影理论书,爱森斯坦、巴拉兹·贝拉、安德烈·巴赞、波德维尔、岩崎昶,挨个儿过一遍,为2023年《小说评论》杂志的电影评论专栏做准备,主题是“电影艺术史论”,名其曰《电影灵韵:影像叙事艺术》。2023年写电影评论的同时,琢磨2024年的写作计划,主题定为“书法艺术史论”,名其曰《翰墨灵迹:线条布白艺术》。本人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专心习字临帖近八年,初窥秦简汉隶魏碑之门径,于笔墨纸砚略有所得,但对书法美学,感觉混沌朦胧,急需补读书法理论著作。

        与书法理论相关的书籍,手头有华东师范大学程俊英、徐震堮二老牵头于1979年编校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十年之后崔尔平编校的《历代书法论文续编》,曹利华编著的《书法美学资料选注》等。有这些基本史料,加上大量古代碑文法帖,做论足矣。但古代书论,虽说不上“浩如烟海”,也“多如牛毛”,且“卮言漫衍”,要准确理解,少不得猜谜。与中国古代文论画论相仿,古代书论亦热衷于形象思维,极尽“赋比兴”之能事。比如,把汉字形态比作动物(鸟兽之纹),把“竖”画比作植物(万岁枯藤),把“点”画比作矿物(高峰坠石)。这些比喻很形象,动感十足,僵死的字符仿佛获得了生气、生机、生命。特别是那种感悟式表达,涵盖力强,审美判断更周圆;语录式表达,给人亲近感,不像重逻辑表达的文论那么冷冰冰。但它缺乏逻辑性和体系性,充满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这或许是艺术创造的特点,但不是人文科学的特点。因此我渴望读到现代知识系统中的书法理论著作。

        二十世纪以降,学者努力将古代书论纳入现代知识体系,用力不小。市面上流行的“漫谈”“丛话”之类普及性书籍,旨在帮助初学者窥探书法艺术门径,但“术”多于“道”,难以满足更高精神需求。惟邓以蛰、宗白华二先生,细处着眼,究书法之根本;高处立意,申书艺之高标。他们首次将书法艺术,纳入现代美学范畴来讨论,开创之功,堪比王国维之文论,陈师曾(陈衡恪,鲁迅同学兼好友,陈寅恪兄长,著有《中国绘画史》等)之画论。

        邓以蛰,晚清书法名家邓石如后人,科学家邓稼先之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精于艺术,学贯中西。其《书法之欣赏》发表于1930年代末,将书法艺术列入世界级纯艺术范畴。邓以蛰认为,尽管“书画同源”,但绘画意境得益于自然景物,而书法艺术则毫无凭借,纯为心画之外显,灵性之独创。邓以蛰试图从书体、书法、书意、书风四个方面对书艺进行阐释(仅完成前二)。其论“书体”,思路新奇而深刻,从书法形态进化史角度切入,将“隶书”(民间自发之佐书)和“楷书”(官方钦定之正书),视为书法形式演化史中两大基本书体。前代之“隶书”演化为后代之“楷书”,如此循环更替,延绵不绝,止于唐楷。“草书”属纯线条艺术,乃心画之外显,灵性之独创,精魂之狂舞。其论“书法”,细致缜密,明察秋毫;从笔法、结体、章法等形式要素切入,以“书法生理学”为津梁,将形式要素比附于人之“骨筋血肉气力”,以“形式史与精神史互证”为方法,陈述形式转化为意境,技术升华为艺术的门径。

        宗白华的《中国书法里的审美思想》一文,发表于1960年代初,文章的立意与其好友邓以蛰相契相通。从宗白华1930年代末几篇关于书法评论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这种相契相通由来已久。宗白华的文章,以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结构(布白)“三十六法”为基础,对邓以蛰没有详细讨论的书法“结体”部分展开论述,或注解,或引述,或考证,或补缺,追寇入巢,探赜索隐,穷理尽性。

        日本学者石川九杨的《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总体思路属于邓、宗二先生“谈艺”一脉,从形式史分析入手,指归在审美价值判断。但他将“书体—人体”比附关系,改写为“书体—政体”比附关系,由此阐发甲骨钟鼎、石鼓碑刻、纸墨笔砚支配下的书法形态演变,将书体发生学问题,归之于相应的宗教、政治、平民、狂狷者、纯艺术等因素。

        邱振中教授的书法理论,思路大致亦可归入邓、宗二先生一脉。其专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从书法基本材料“徒手的线条”出发,讨论作为艺术行为的线条运动及其轨迹、结构、形态之美学特性,以审美判断为中介,将技法提升到精神高度,融书法技术与线条艺术为一炉,新见迭出。

        把书法艺术审美风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是旅法华裔学者、艺术家熊秉明(著名数学家熊庆来之子,毕业于西南联大和巴黎大学),其《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一书具有开创性。他将书法美学的评价标准,归纳为六个大类:1.古老的“喻物派”,用自然之美比喻书法之美,此理论对狂草书体基本不适用;2.抽象的“造型派”理论,用造型原则说明书法之美,关注笔法、字法、章法的理性分析;3.表现的“缘情派”理论,将书法美与个体内心情感和生命激情挂钩;4.中和的“伦理派”理论,关注书法之美与伦理之善的关系;5.道家的“天然派”理论,追求超善恶美丑的放逸无为之美;6.反书法的“禅意派”理论,此为一种否定书法的书法力量,其不避枯笔、拙笔、败笔,只求无技巧、无艺术,比如弘一法师、北岛雪山、良宽和尚等的书法实践。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在中国书论现代建构上功不可没。该书的“芯片结构”,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等著作异曲同工:篇幅短小却体大虑周,行文流畅却逻辑严谨,钩玄提要,要言不烦,由博返约,给人滴水尝海之感。

        类似的著作还有日本艺术史家冈仓天心的《东洋的理想》,七八万字的篇幅,勾勒出东亚艺术演化史,以及中国、印度、日本三大美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同时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精神演化,与东亚其他民族美学体系之间的传承关系,提纲挈领地呈现给读者。上述书法理论的阅读,为2023年个人读书中的重要主题。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其他书籍,如青木正儿的《琴棋书画》,迈克尔·苏力文的《中国艺术史》等,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