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的人道主义智慧,需要中国在人道主义事务中的卓越领导力,希望《人道伦理学》这本书可以成为架在中西方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中国红十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本报记者 张隽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2月20日   17 版)

        《人道伦理学》,[英]雨果·斯利姆著,徐诗凌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在未来几年里,世界将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动荡的经济状况、无时不在的战争与暴力风险做艰难斗争,将有数百万人需要人道主义的帮助。中国现在提升其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能力和技术,可谓正当其时。在未来几年里,中国人民将需要中国红十字会做政府的强力助手,世界人民也将从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救援中获益。近日,雨果·斯利姆在其著作《人道伦理学》出版座谈会上这样说。

        12月12日,《人道伦理学》出版座谈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副院长刘选国、常务副院长郑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奥嘉,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郭阳,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国际红十字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葛道顺,南开大学教授朱健刚,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兴昌,《人道伦理学》作者雨果·斯利姆,《人道伦理学》译者徐诗凌博士等来自国际红十字组织、国内人道组织、高校和智库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交流。

        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红十字运动1863年在欧洲诞生。但拥有160年悠久历史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在2019年之前却没有一所专门致力于人道工作者培养和红十字运动研究的大学或学院。

        2005年,苏州市红十字会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就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2019年8月31日,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填补了150多年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空白,也是110余年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史上的首创。

        红十字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庚表示,红十字国际学院作为一所专门致力于红十字运动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交流等的教学科研机构,致力于成为中国人道事业的智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一带一路”人道主义合作,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陈竺指出,中国红十字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创办正当其时,它不仅将为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全球人道事业发展提供平台、智慧和方案,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力量。

        开发专业教材,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红十字人道工作和公益慈善工作一样,是个门槛很低也很高的职业,凭一腔热情也能涉足,但是作为一项事业,要把它做好做大做强,就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相关专业能力。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革方案》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依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全国性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围绕红十字运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王汝鹏告诉记者,一个合格的红十字人道工作者,不仅要承担保护战争冲突中的伤者、病者、战俘和平民的职责任务,还要在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展示专业的救援救助能力、资源动员能力和宣传传播能力。特别是在提升红十字组织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履行红十字会法定职责的过程中,仅靠任何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足以保证红十字组织运转良好,迫切需要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2020年下半年,红十字国际学院增设了“新时代红十字事业教研中心”,旨在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汝鹏谈到,对于红十字国际学院的教学研究来说,引进学术研究成果是拓宽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开发专业教材和基础资料,出版红十字相关学科的教学参考书,是建设红十字交叉学科的关键基础工作。近年来,红十字国际学院持续推进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新事业,任重而道远。希望人道公益慈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实务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红十字交叉学科的创建及基础研究丛书的编写,吸纳人道慈善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红十字运动的创新实践,融汇建立新的红十字交叉学科,构建红十字人道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完备知识体系,培养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复合型人道公益人才。

        中国红十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据刘选国介绍,为推动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学院积极引进师资人才,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重点课题,编写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合作开展本、硕、博人才培养,积极创办《中国红十字评论》集刊。该院组织专家学者启动了12个红十字相关理论课题的研究;与苏州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译)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其中第一辑已陆续出版。

        放弃中国社会科学院优越的工作环境,从北京南下苏州、加盟红十字国际学院的葛道顺认为,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科和专业是学院和学者安身立命之所,是理论研究、学术生产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平台。有了学科和专业支撑,将为红十字运动的研究和发展开辟巨大空间。推动红十字交叉学科建设,既有利于总结百年红十字运动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也有利于红十字人道事业在实践和学科上形成相互促进的体系化和机制化发展,并有力推动专业性人才培养。

        以书为媒,架起中西方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交流的桥梁

        在出版座谈会上,苏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兴昌介绍了图书编辑出版情况。他感谢作者、译者和红十字国际学院的信任,将《人道伦理学》交给苏大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编辑在规范专有名词翻译、缩小中英文语言习惯差异、更新原著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使得这套丛书尽可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道伦理学》作者雨果·斯利姆,是牛津大学社会正义研究所和政治学院伦理学、法律与武装冲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的职业生涯涵盖了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外交和一线人道工作,曾在联合国和多个国际人道组织工作,2015年至2020年,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政策与人道外交主任。

        《人道伦理学》一书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一个以“人道、公正”基本原则为基础、衍生出其他多种原则和准则的伦理体系,另一方面又相当全面地概览了人道行动中经常出现的伦理风险和争议的问题,着力研究了在实务中的日常选择和道德难题处置中如何衡量和践行人道主义的原则和准则。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既富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又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在上编“伦理学基础”中,作者梳理了人类互助情感的发生学学说,也即我们的“人道主义的本能”,为其后对“人”之社会性的思考奠下基础;中编“人道主义原则的现代阐发”是对人道伦理学整个体系的结构性阐述;下编“人道伦理的实践”是对各个人道行动推进阶段和实践困境的伦理学分析。

        葛道顺表示,《人道伦理学》一书是人道主义与红十字运动相结合的硕果,打开了学者、人道实务工作者关于人道服务与人道主义治理问题的视野,对建立红十字交叉学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雨果·斯利姆谈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的人道主义智慧,需要中国在人道主义事务中的卓越领导力,希望《人道伦理学》这本书可以成为架在中西方文化中人道主义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