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用生命为教育与灵魂而歌唱

    林高明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10月25日   18 版)

        有位文学评论家提出,写作要“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肖川教授的《有“我”的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就是从教育现实中来,到灵魂里去,用生命为教育与灵魂而歌唱。从中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温暖、生命的尊严、生命的灿烂”,它引领着我们反思教育与生命的关联。

        1、生命化的阅读

        在碎片化、浅薄化、信息化阅读盛行的时代,阅读成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眼球的物理运动与“复制粘贴”的行为。阅读中的思想感悟、生命体验、审美感受、心灵感动、文化熏陶等价值与意义不断地被消解与漠视。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将阅读简化为了信息的获取与材料的积累过程,而不是心智的开启、思想的激活与生命的丰富过程。缺乏生命融入的阅读是对生活的忽略,是对全身心感悟与思考的戕害。其结果是,读得越多,读得越快,精神生活越显荒芜,心灵世界越显贫乏,思想脉搏越显微弱……

        肖川教授提出,“我特别强调深度阅读,书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我发现很多人读书的问题是没有读透”,“阅读是心灵成长最重要的途径”。他认为,只有把书读得烂熟于胸,读到头脑里,读到心里去,“才能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有那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感悟与发现”。我把这称为“生命化阅读”。所谓的“生命化阅读”是从生命的完整性与发展性出发,调动阅读者的全感官,激发其感受、理解、想象、思维、情感等活动,将阅读者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思想价值追求等融入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深度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对所有人而言,学习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对所有人而言,阅读不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中将生活融入文本,将生命融入文本,那么阅读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2、生命化的写作

        两百多年前第斯多惠先生(对于这样一位著名的德国教育学家,无论如何不应该指责他敌视科学)失望地批评道:“请翻阅一下由教师们编写并且是为教师们而写的大部分著作! 在翻阅时,有哪一个人的内心会感到充实、感到温暖?谁能从中汲取力量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使他受到鼓舞而去建立重大的功勋? 是否有谁能在这些书籍中找到生活的气息和独立的思维方式,并获得精神力量? ……”第斯多惠先生的这一段感受与批评用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教学写作,仍然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翻阅大量的教育文章,我们发现教育写作缺乏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单一的论文写作取代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表达。在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出现了畸变、扭曲的现象:主题陈旧,结构僵化,表达僵硬,缺乏生机,缺乏创意。教育教学中热腾腾的、活泼泼的生活气息、生命气象都被冷冰冰的文字掩盖与遮蔽。在常见的教育写作中感受不到师生的情感、思维、想象与创造。

        基于此,肖川教授提出,“教育学不是一门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描述、评价、解释和预言的学科。它饱含着我们的信念、趣味和期待,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关乎我们的品性、风格和偏好”。于是,他将写作与立人立心关联起来,将写作与成人成事关联起来——“写作:聚积人生的风景”“能写好文章的人,几乎万事可做”。他倡导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与写作,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有‘我’的教育学”“才能成为鲜活的、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学,才能成为具有启迪生命智慧、培植生命情怀的教育学,才能成为实践的教育学、生命的教育学、教师的教育学”。

        有“我”的教育写作,就必然回到日常的课堂生活,回到我们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现场,回到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我们行文运笔的一字一句中,悲欢交集,歌哭相伴。文由心生,文由心成。在文字的深处潜藏着“我”的呼吸、“我”的心跳、“我”的灵魂的纹理……将其归结为:“生命在于表达,表达基于生命,表达表现生命”。

        三、生命化的教育

        在盘根错节的“分数”“排名”“竞争”“升学”“求职”“内卷”等因素的驱使之下,学校里有课程,有教师,有学生,有书籍,有规则……有许许多多活动与设施,唯独没有“人”,没有“我”,没有“生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课堂内大量刷题,在课后也不停地刷题,回家后依旧。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个性、差异很难受到关注与尊重。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无休无止的非教育教学工作吞噬了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他们的激情、才华、个性与创造被消磨殆尽。

        我们需要“生命的教育学”“有‘我’的教育学”。正如肖川教授所说的,“有‘我’的教育学”,就意味着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有“我”浓烈的生命印记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贯穿了真情与真气的教育学,也就是“用生命化教育促进生命的成长”。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它“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生命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教育者经由心灵的通道走向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彼此的心灵交融互启。师生在心灵的交融互启中,彼此获得生命的启示,并逐渐变得丰富、细腻、动人,走向未来……这是一种心灵自觉的过程。

        四、生命的“在场”

        一切的阅读、一切的写作、一切的教育都是“生命本身”。没有生命气息,缺乏生命意味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另一种死亡。人生与生活的价值就在于追求幸福与意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就是最大的意义或者意义就是最大的幸福。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出创造生命的意义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从爱中找到意义;第三是面对苦难,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而肖川教授提出,“活着多么美好!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值得敞开心扉去拥抱世界,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兴高采烈地去感受、发现和欣赏”。其实,这里面也蕴含着弗兰克尔所说的“创造、爱及深度体验”。

        从肖川教授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我们的教育要造就“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他谈到“心若向阳,无处不花开”“幸福是一种态度”“我与世界有个约会”“成长是人生恒久的灿烂”……他从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情味与美好,从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与意义,从师长中感受到生命的温情与关切,从亲友中感受到生命的牵挂与依恋。尤其是他情真意切地回忆了他在北师大念书时老师对他的教诲与关爱,令人感怀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要敞开心扉去接纳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去接纳喜怒哀乐,去感受,去理解,去创造,最重要的是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幸福。如此,我们就会如肖川教授一样发现,“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地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席慕蓉《禅意·二》)。

        (作者为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省学科教学带头人,省优秀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