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荃
1994年,《宗白华全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二卷收录宗白华1932年~1952年间发表的文章及未刊手稿,其中包括宗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时所编讲义《中国哲学史提纲》——手稿上原题为《中国哲学史教学提纲》。已经发现的共三册,《全集》初版时,只有第二、三册。后来宗先生家属发现第一册,于1996年《全集》修订重印时收入。第一册包括导论,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第二册从第五章第二节后半部分内容至第十章。第三册从第十一章至第二十二章。其中第十四至十九章,第二十一章缺。2008年《全集》再版,与1996年重印本完全相同。根据1996年重印本的《中国哲学史提纲》还发行过两种单行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及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哲学史提纲》的出版发行较广,对读者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此书在编校上出现了问题。
经整理的《中国哲学史提纲》有相当篇幅与汪馥泉译武内义雄《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武内氏原题《支那思想史》)。如第五章“战国时百家之学”第二节“杨朱”从“杨朱的传记,也很不明晰”以后的全部内容与武内义雄《中国哲学思想史》第五章“老子及其后学”第四节“杨朱”相同。第六章“稷下之学”,与《中国哲学思想史》前五节内容相同。第六节“管子之书”第一句留下“我们在前”四个字,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中国哲学思想史》本章之后还有第七节“太公书”,第八节“稷下的墨家”,第九节“稷下学士的分散”,《中国哲学史提纲》皆无。第七章“庄周及其后学”共三节内容,全文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第八章“论理学的发展”只到“……都是怀疑地来看的,与这个相对,在《墨经》上,看到了想解决它的影子”,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
不仅正文相同,连其注释也与汪译《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如《提纲》第七章《庄子及其后学》编者注:“作者原注:‘参照拙著《老子与庄子》中《庄周的年代》条’该书稿尚未找到”,又“作者原注:‘参照拙著《老子原始》附录《庄子考》’《老子原始》手稿尚未找到”。其“作者原注”俱见武内义雄原书及汪译。而编者所说于宗白华手稿中未能找到的《老子与庄子》和《老子原始》书正是武内义雄的研究道家思想的名作。《老子原始》为其博士论文,于1926年出版,《老子与庄子》于1930年出版。
这部分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的内容,有很多在《中国哲学史提纲》其他部分已经写到。如第六章《稷下之学》的第二节为《孟子》,而前已有第二章《孟子》;第六章第五节为《田骈与慎到》,而前已有《战国时百家之学》第四节《彭蒙田骈慎到》;第七章为《庄周及其后学》,而后又有第十章《庄子》;第八章《论理学的发达》包括惠施、公孙龙的内容,而第十一章《名家与〈墨经〉》又有第二节《惠施》,第三节《公孙龙》。如果将宗白华抄录武内原书的部分抽出,则《提纲》仍为完帙。同时或许也可说明,宗白华抄录《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原因可能是用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其实这样的错误本可以避免。初版时,编者已经提到在《中国哲学史提纲》(二)手稿上有三个小标题:“(一)战国前期百家之学;(二)老子;(三)庄子”也就是第五章、第九章、第十章。其中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与《中国哲学思想史》相同的部分是排除在外的。编者还说:“此提纲所用稿本较《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稿本大,为16开本。章节也与《中国哲学思想史》不同。系作者另起草的一提纲。写作时间为1946年至1952年。”显然这《中国哲学思想史》稿本就是宗白华抄录的汪馥泉译武内义雄《中国哲学思想史》,且明确写有标题和章节目录。但《全集》并未收录这本《中国哲学思想史》。
这位美学家早在三十年代就是“中国哲学会”的理事,而他对中国美学的深切体验无疑也以深厚的中国哲学修养为根基。但他在中央大学开过美学、艺术学及西方哲学的课,却唯独没有“中国哲学”的课。国立中央大学(即后来的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史”一课,在三十年代由方东美担任。1940年,唐君毅到中大任教,接替“中国哲学史”的教学。1947年方东美去台湾,1948年底唐君毅和钱穆南下广州,后来去了香港。“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任务于是落到宗白华肩上,直到1952年中大哲学系撤销和全国其他哲学系一样并入北大。但历史没有给宗白华时间,使他能全面整理自己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
1947年日丹诺夫发表了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讲话,次年被李立三翻译成中文出版。1950年,组织了专门的会议号召全国学习日丹诺夫的讲话。以后中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及公开的出版物无不以日丹诺夫的哲学史模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讲述中西哲学。
这位早年服膺叔本华、康德,主张要超越唯心唯物的美学家在给南京大学开设的最后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也以日丹诺夫模式为纲领。所以他在绪论中说,哲学既有阶级性,也有党性。哲学的阶级性要求确定哲学家的阶级立场,哲学的党性则要求确定哲学家的思想是进步的革命的唯物论还是保守的反动的唯心论。
不过“哲学史”毕竟不能只是骨架,即便有了日丹诺夫的“骨架”,也仍然要以血肉来填充。宗白华在阐述“哲学史研究法”事就说到五点:“一、史料鉴别”“二、考察哲学思想与经济政治的联系”“三、揭示每一家的中心思想”“四、推究思想学说的源流演变及学派离合关系”“五、以新观点批判过去的哲学,发扬优良传统”。这里面除第二点、第五点容易流为庸俗唯物史观的套话外,都是一部合格的哲学史所必须考察的内容。在一部讲义里,宗白华不可能花费太多篇幅去处理这些问题,但从他每章后所列参考书目及其引用书目来看,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前沿的哲学史、思想史成果的:如顾颉刚、罗根泽编著的《古史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郭沫若《十批判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等。而武内义雄正是当时以通过对先秦儒道经典的精密文献批判,进而建构思想推移发展的历史过程而著称的重要思想史学者。
宗白华没有将武内义雄的著作列入参考书目或引用书目,具体原因也难确知。但是他在《提纲》中接受了武内氏的一些影响却是可以考见的。在他所自述的研究方法之外,他还时刻不经意地流露出中西比较的观念,如他关于西方哲学面向自然、中国哲学面向历史的论断以及孟子的唯心论与康德的先验哲学旨趣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