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课程教材研究

    始于兴趣,终于使命

    ——我在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两年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27日   14 版)

        ■沈艳艳

        成立于1950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历经三次搬迁,如今坐落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走进院内,门口的两块牌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便映入眼帘。记得我第一次踏进这所院子是两年前,那时我博士刚毕业,来到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到这里之前,北京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社里的工作性质是不熟悉的,合作导师更是素未谋面。种种未知交织在一起,考验着我面对未来的勇气。庆幸的是,在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两年时间里,我过得踏实且充实。

        作为一名以德育研究为旨趣的研究生,能够进入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展工作与研究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人教社不仅是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还设有专门负责相关研究工作的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对一直以来对“德育教材是如何诞生的”抱有好奇心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之后,为了及时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人教社经常举办教材修订会,邀请高校专家、教研员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我经常作为会议的“聆听者”参与其中。

        在教材编写会上,专家们从宏观上教材框架的搭建,谈到微观上拟定标题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如标题的表达要准确、清晰、易懂,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等。此外,还特别强调要按照教材组织的三个逻辑即学科知识逻辑、学生发展的心理逻辑和教材逻辑去编写,以达到优化教材配置的目的。在具体内容的安排方面,专家们一致表示,要处理好不同学段相同主题之间的递进关系,确保教材内容之间的合理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交叉重叠、逻辑混乱的情况。在素材选择方面,专家非常慎重,一方面,素材要与正文内容相贴合,能很好地揭示主题,并能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素材要具备真实性,符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在插图设计方面,教材中出现的插图必须与内容相契合。在编写方法上,教材要遵从由感性到理性的编写思路,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由近至远,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深入了解德育教材的“诞生”过程,我时常带着疑问与编辑室老师进行交流,逐渐理解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水平的教材编辑队伍是保证教材质量和提升教材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在德育教材的形成和出版过程当中,教材编辑人员作为德育教材建设的关键“把关人”,需要从政治性、规范性、科学性、思想性等方面对教材作全面审核和把关。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人教社对编辑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和严期待。第一,着力提高政治素养。把好政治关,是编辑工作的前提。编辑工作的政治性突出表现在编辑工作具有鲜明的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确保教材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反映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第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编辑工作,做到“编研一体”,是人教社对编辑人员提出的又一较高要求。第三,努力提升编校素养。编校素养是人教社对编辑人员的一种客观要求,需要编辑人员在工作中慢慢积累,不断学习。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具有该专业特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编辑人员要全面提升相关知识技能,使自己具备从事教材编辑与编写所需要的各种素质。

        一次又一次地亲身聆听和深入交流,不仅为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更为我打开了研究中小学德育教材的新视野和新思路。在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学习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两年中积累和学习到的关于“编”教材的知识,对我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区别于抽象的、纯理论的科研工作,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对博士后的培养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它要求每一位博士后结合具体的编辑工作去开展研究,在“编”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继而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旨在用实际研究成果服务于教材编写工作,以加强理论服务实践的力度。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推动教材理论研究方面表现出的高度自觉,既是其对“编研一体”优良传统的积极弘扬,又是其对教材建设使命的着力回应。正是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秉承的这种培养理念,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是在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自身。这是每一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