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书
1922年11月,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带领的考古队伍在尼罗河西岸、位于国王谷拉美西斯六世墓葬的入口东侧几米处展开挖掘工作,一道覆盖着灰浆的厚重石门逐渐出现在众人眼前,门上还刻有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阿努比斯蹲在“九弓”上的图案——这是王室陵墓的封印。这时的卡特绝不会想到,这里静静沉睡着拥有3000年历史的最重要的王室珍宝。令人惊叹的图坦卡蒙墓就这样重见天日,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年轻法老的黄金棺椁,丰厚的陪葬珍宝,以及疑团重重的木乃伊诅咒,在20世纪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埃及热”,直到现在,仍然是艺术、时尚、影视剧、音乐等流行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符号,反复加深着公众想象中古老、神秘的“埃及印象”。
真实的古埃及文明是什么样的呢?化学工业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埃及博物馆珍宝图鉴》一书,通过700余张照片,以罕见的清晰度向世人展示出古埃及各历史时期典型文物的珍贵影像,带领我们走近、走进古埃及。
开罗埃及博物馆珍藏自史前时代至古埃及法老时代、再到公元4世纪罗马时期的历史文物超过15万件,说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埃及藏品”并不为过,不管对于相关领域研究者,还是对埃及感兴趣的朋友,埃及博物馆都是重返古埃及历史现场、揭开古埃及文明真正面纱的必经之所。而作为一本详尽解读埃及博物馆馆藏的经典之作,《埃及博物馆珍宝图鉴》于23年前面世,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按古埃及的时代进行章节划分,每一章都由时代概述和藏品介绍组成,涵盖馆藏珍宝400多件,勾勒出古、中、新王国时期到晚期的古埃及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恒定与变迁;通过一件件藏品及背后的故事,对这片丰沃土地上诞生的宗教、制度、审美、生活日常等方方面面进行细化描绘。正如本书主编、国际知名埃及学家弗朗西斯科·提拉底提教授在中文序言中所说:“借由本书中埃及国宝级的文物入门初识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代埃及文明,也会是一种不错的阅读体验。”
本书既名为“图鉴”,图片自然分量最重,意大利白星出版社与埃及政府达成深度合作后,特别邀请世界著名静物摄影师阿拉尔多·德·卢卡,在闭馆后空无一人的博物馆内,采用特殊灯光技术对馆藏实物进行零距离拍摄,这才原汁原味地还原出文物的色彩、质感与细节。
为了让读者充分领略埃及珍宝的视觉冲击,意大利白星出版社在编排上独具匠心,采用多幅满版大图,辅之以重要特写。中文版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做了更适合中文习惯的细节优化,并使用高级特种纸印刷,终于零损失地复现了原图的色彩和质感,不管是雕塑上深浅不同的明暗纹路,还是圣体文粗细不一的细微笔锋,都纤毫毕现。
与图片相辅的文字,则提醒我们关注不少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图坦卡蒙丧葬面具”,除了纯黄金打造的表面闪闪金光让人目眩,你可曾注意到,那双用石英和黑曜石镶嵌而成的眼睛工艺尤其精细,炯炯有神,尤其是眼角内部,还有一点红色为人物增添了真实感。而当我们观察那幅从哈瓦拉挖掘出的、放置于木乃伊面部的木板肖像画“年轻女性肖像”时,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女人耳坠和脖子上戴的项链采用了材质相同的紫色石料,工匠通过运用深浅两种紫色的对比,在人物颈部周围描绘出了衣服的褶皱——原来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产生了“配饰点缀、色系和谐”的“时髦”审美。
就算我们身处埃及博物馆,恐怕也会忽视诸如阿玛尔纳时期文物的重要价值,就像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图坦卡蒙宝藏的巨大光芒所吸引时,或许只有少数人会注意到从黑人尼安佩皮墓中挖掘出的“小玩意”,它们重现出墓主人的仆人们的劳作日常:不管是背着背包、右臂拖着篮子的搬运者,还是三个头顶石块的女性劳动者;不论是面包和啤酒的制作过程,还是耕作或烤鸭的劳动实录……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以雕塑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展示出埃及文明中更内在、更鲜活的部分。
今年,已经修建了十年多的大埃及博物馆终于部分开放迎客,但我们毕竟很难随时前往,就算去到埃及博物馆,馆内所展示的文物也仅是冰山一角,更多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恐怕还未被放置于展示柜中——但幸好,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通过图片仔细观察它们、从它们身上找到时间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