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一个纯粹学人的心路和境界

    周溯源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27日   10 版)

        《学人的境界》,欧阳哲生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60.00元

        2022年是欧阳哲生教授的花甲之年,浙江古籍出版社送上一份生日礼物,为他出版了学术随笔集《学人的境界》。

        全书分四卷。卷一为“学林管窥”,收入的是一组学术评论、学术史随笔、书评类文章。卷二为“教学相长”,反映的是作者的教学生涯,多为给博士生论文出版所写的序言。卷三为“‘五四’情结”,是一组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力作,分量较重。卷四为“京华侧影”,则是一组研究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文章。本集所收诸文,形式不拘,体裁多样,长短不一,但每篇都写得很精致,使全书知识面宽,内容厚实,清新隽永,可读性强,逐一读来,回味无穷。

        我与欧阳先生同为历史学人,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在认识他之前,早就听说他是改革开放后北大历史系的第一个博士后,也是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史学博士后。他志在史学,活在史学,功在史学,乐在史学。他的人生旅程颇为单一,“除了学校、学校,还是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读书到教书,一直没有离开学校”。欧阳先生说,“我这六十年,有幸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度过,赶上了祖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好时光。我们这一代人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推动了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敢说大展拳脚,毕竟还能持守有方,伸缩自如。比起父辈们的韶华时光大都是在政治运动或社会动乱中度过,我们这一代人的确是幸运多了! 而与大多数的同龄人相比,打从1978年跨过高考那道门坎起,我就成为‘百里挑一’的一分子了,自感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学人的境界》,第1、2页。下面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平实、恳挚的话语中,展现了一个纯粹学人的理想追求和心路历程。

        关于如何写书评,欧阳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人们还不怎么适应批评的时候,在我们迈上批评初阶的过程中,学术批评的语言应力求平实,既不要溢美,也无须尖刻,以免产生学术批评以外的效果。学术书评的样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三言两语的扼要评介,也可以用现在通常的方式写成三五千字的文章。对于一些确有建树,而又大家意见不一的著作,不妨组织讨论;对于那些下了大力气,在学科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头著作,应该打破通常格式,以显著位置来推介它,中国也要创造自己的学术“名牌”(第5、6页)。

        1995年9月,欧阳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实验班班主任,为此他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和精力。他认为,“历史上有过属于北大的辉煌。作为当今的北大人,有责任为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再添新的彩章,这是北大人不可推卸的使命”(第89页)。他把这项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在35岁那年,也就是1999年,他晋升为北大历史系教授,紧接着当上了博士生导师。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研究的对象是人,是社会。因此不难想象,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社会、对人类缺乏深切的关怀,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对解决民族灾难、人类痛苦的渴求,就很难产生伟大思想的激情。”(第94页)欧阳在这里强调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卷二收入了欧阳为自己较早指导的六篇博士毕业论文出版时所写的序文。从中可以清楚看出他对学生的真挚厚爱和热切期待。可惜其中的两位博士英年早逝,“留下了令人无法接受的伤痛。这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第4页)。

        卷三收入有关纪念“五四”的文章。欧阳身负“五四运动专家”的盛名,每逢“五四”到来,总有一些采访、约稿和为纪念会发表演讲的邀请。欧阳总是把“五四”运动和北大连在一起来看问题。在他看来,北大是一个有着优秀人文传统的大学,曾经在为中国现代文化奠定基础的新文化运动中独领风骚,曾经创造和贡献了一批让世人瞩目的文化巨子,昨日是如此辉煌,如此让人称慕,没有理由不去为创建明日的辉煌而奋斗。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潜藏着巨大人文资源的文明古国,历代硕学鸿儒以其生命所构造的优秀人文传统和留下的丰厚的文明遗产,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之倍加珍视和予以开掘。中国的现代化不单纯指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新文明的构建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推进中必然向精神层面升华。欧阳认为,如果我们能通过努力,在人文学科和文化艺术方面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对人类世界的贡献就不会仅流于技术的层面,而是创建一种新的文明(129页)。

        卷四收入作者进入北京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初期发表的一些文字。欧阳在《京华往事丛书·总序》中指出,明末清初,一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邓玉涵、汤若望等奉命来到北京,他们任职朝廷,融入京城士大夫群中,将西方的宗教、数学、天文学、建筑工艺带入中国,开西学传播之先河,形成近代中国前夕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对西方的自然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聘请比利时人南怀仁掌管钦天监,邀请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白晋、张诚,比利时人安多,意大利人马国贤进宫讲授西方数学、天文学、解剖学、药理学、拉丁文、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对京师学风影响极大。乾隆年间,意大利人郎世宁参与了圆明园的工程设计,法人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圆明园“西洋楼”的大水法等多处工程,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引进的第一个以机械为动力的人工喷泉。雍正年间国子监先后设俄罗斯馆(1728年)、西洋学馆(1729年),学习俄语、拉丁语,是为官办外语学校之始。只是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进京觐见清皇,因觐见礼仪之争,拉开了中英外交争端的序幕,中西之间的交流从此受到阻隔。

        清初积极进取,勇于学习西方文化之长,后期因虚骄而中断了正常的学习交流,导致封闭落后,这里面的经验教训很深刻,值得我们后人科学总结。

        北大流行一句话:八十岁及格,八十五岁良好,九十岁优秀。依此推算,欧阳认为他六十岁不过是中年时段,正是做事的年龄,对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我自觉所做的研究工作都不过是起步阶段,后程的路还很长,但愿行远自迩、臻于至善! 最后在上帝那里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第3页)他在“自序”的结尾写道:“回首过往,一路骑尘。瞻望未来,风云难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站在六十岁这个起点上,收拾行装,重新出发,开始下一个甲子新的轮回。”(第6页)“自序”中的这几段话,略略展示了“学人的境界”。衷心祝愿欧阳先生在学术路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迈向更高的境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