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绿色书架

    《被入侵的天堂》:并非“环保至上”的环境史书写

    戴宁宁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13日   16 版)

        《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美]肖恩·威廉·米勒著,谷蕾、李小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第一版,68.00元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环境史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术潮流,不断涌现出新成果。提到环境史,绕不过去的便是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这部现代环保主义的肇始之作,不仅唤醒了人们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重新定位了科学的发展,并且摧生了各种环保组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自此以后,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也渐次建立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同一颗星球”丛书中《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亦是环境史领域的一部佳作。

        《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的英文版于2007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便引起轰动,次年即获得梅尔维尔图书奖。作者肖恩·威廉·米勒是美国杨百翰大学历史系教授。此书是他结合对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大量实地考察和翻阅诸多学科文献资料基础上的优秀学术成果。有学者称,“在未来的数年里,对拉丁美洲环境史的研究将不得不从参考此书开始”。中文版将“被入侵的天堂”作为主书名,应是取自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美洲”即由其名字命名)的一句话:“如果这世上有人间天堂,我认为它一定离此地不远。”米勒将这句话题署在这本书的首页,也显见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古老文明和丰富物种,同时又极富神秘感的大洲,拉丁美洲吸引了无数异域人的目光,即便是今天也依然魅力不减。但近代世界历史的演变,使其成为一个“被入侵的天堂”,饱受磨难。正因如此,米勒与一般环境史作者(包括蕾切尔·卡逊)不同,他并非从单纯的环保主义出发,而是从大历史、大人文的角度,系统分析拉美环境变迁的复杂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因素。

        如果将《被入侵的天堂》与《寂静的春天》作比较,前者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独特性。首先是更为理性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征服”的关系。在蕾切尔·卡逊笔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破坏是自然失衡与报复的根源,因而也成为人类的“原罪”;要想春天不“寂静”,只有一切顺其自然,回归到类似原始生活的状态。这也是多数环保主义者的观点。米勒则从拉美历经的三个阶段,即殖民前的“旧世界”、殖民化时期、独立运动后的实际情况,客观看待人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向自然“开战”的愿望。这种愿望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即便是在“想象中很美”的原住民时期,人类因食物匮乏就已开始了对自然的征伐。而拉美独立运动后,“看起来很美”的民族复兴运动,恰成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推手,这是源于人们渴望搭上现代化快车、过上幸福生活的本能需求。如果说为了生存而征服自然是人性使然,那么害怕掉下现代化的快车也是如此。根源于此,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不是一个简单而静态的“真伪问题”,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价值判断”。米勒在这一点上的分析,无疑是深刻的。

        其次是更为宏观地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角度,看待拉美环境变化的动因。米勒把拉美历史分为三段,而殖民化时期是中间一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读者会本能地把欧洲殖民者视为拉美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而米勒也没有打算为欧洲殖民者开脱。欧洲的殖民运动,伴随着世界大市场的开拓,的确对拉美的环境生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摧残,瘟疫、热带疾病、植物病等等也成为这一时期拉美的一道道伤疤,米勒对此皆用大量的数据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他没有于此止步,而是从15—19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出发,分析了一种似乎“不可逆”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以榫卯的形式楔入后殖民时期,成为拉美的政治遗产。米勒在此描绘了一种吊诡的场景,当殖民的种植园主、企业托拉斯们为了垄断市场而采取保护种植园的种种手段的时候,当地的原住民却不断地开拓更多的边地,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多的破坏。即便是拉美的知识精英也以拉美所取得的现代“文明”(如钢筋建筑、水泥大坝等等)为傲,而不是以他们本有的旖旎风光为荣,他们甚至对异地观光客醉心于当地的自然美景而心生不快。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包括在我国的一些偏远之地。它说明,人类主宰一切的观念,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类的历史,而这种历史印记又是如何地“顽强”、不易被撼动。

        再次是更为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米勒作为一名史学家,毫无疑问有着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情愫,这一点与其他环保主义者无异。然而正如前面谈到的,米勒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抱着同情的态度,肯定人类创造文明是人类的进步,表明他不是“环保至上主义者”,也不主张人类彻底恢复成高级动物以适应自然。他所期盼的是人类文明的持续长久,而这种持续长久并不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互相“征服”上,而是建立在彼此的“和谐”相处上。他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再次调整我们的文化目标,力争满足而快乐地与自然共处,而不是一意孤行地踩在自然的累累尸骨上前行。”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米勒定义为“超越性的人文主义者”。

        《被入侵的天堂》一书,无疑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它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因为它涉及的问题已经越出了拉丁美洲,也越出了环境史。

        (作者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