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掩卷之思

    如此良夜

    杨河源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13日   16 版)

        《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美]南希·贡琳、阿普里尔·诺埃尔编,郭峥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第一版,108.00元

        昼阳夜阴,昼动夜静,是天道。主要依赖太阳光热供养生命的地球众生,基本上也都顺应遵循这日往月来的轨迹而作息。光信号在动植体内转化为生物节律,亦即所谓“生物钟”。高度依赖视觉信息生活的人类,更是白昼动物,如击壤老农所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人类不会满足。白天并不够用,他们要焚膏继晷映雪囊萤呢。如李太白所叹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不夜可以视作文明的参数,越文明,越不夜。70多年前金嗓子周璇所唱如今还为人回味的《夜上海》,一开头就是“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前些年,不少地方竞相推出亮灯工程,生生将黑夜逐出城市。

        今人借助科技之力,“要有光,就有了光”。古人没那么方便的技术,向黑夜要时间的心思,倒也不遑多让。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生命中有一半的时间都生活在夜间,但我们的考古研究遗址是关于白天的”。《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这册夜间考古学人类学文集,算是对这遗憾的一个弥补。它记录、追寻、探讨了世界许多地方,尤其中南美洲、太平洋群岛部落民的夜间生活,它丰富的主题显影出被忽视的夜间考古学的学术轮廓。

        旧石器洞穴时代的灯具:石灯、火把、火堆或篝火,舞蹈、叙事和音乐的考古证据;玛雅时代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两处遗址中的火堆、香炉、床凳、铭文传递的夜间信息;古代亚利桑那的感官景观;安第斯山脉的夜空与早期城市化;古代和当代玛雅与印度对日全食的反应;古代波利尼西亚岛民的夜航;黑夜中的仪典对智利马普切参与者的影响;密西西比的女性和月亮;埃及新王国时期的人工照明;古印度城市文明中的夜间工人;罗马帝国的夜间生活;热带沙漠绿洲阿曼的夜间农业;18、19世纪巴哈马种植园中奴隶的社交与文化;等等。光是大略翻翻各章所涉重点,我就有很强的细读冲动。

        虽然《古人之夜》包括了多位学者的20来篇论文,读来却并不觉得零散无关联,倒像是一篇理据充分、结构清晰的专著。这主要体现在编排上的整体考虑,第一部分《引论》在定义夜间考古学之后,概要介绍全书的各章内容,这就设立了一个总体认知框架。最末第七部分《总结夜晚》则是对夜间考古学已经开启主题的小小归总。

        而要更大“扩展”,我倒是期待读到中国古代夜间生活的学术作品。甚至可以断言,有记录的夜间生活,吾国文献材料要居第二的话,没有其他文明可居第一。顾炎武就曾感叹:“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其中“流火”“三星”“月、毕”“龙”均是夜空所见。描写征夫思妇羁旅骚人夜月生活的诗词歌赋不知凡几,加上考古发现,中国古人之夜更是洋洋大观。光出土灯具如战国中山十五连枝灯、双手举头顶可拆卸蹲踞铜俑、有烟道设计的长信宫灯等,就令人称赏不置。更别提传统民俗当中的三元乞巧,直接以月为当然主角。就是穷乡僻壤如吾乡,一年当中也必然“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竟夜不眠呢。《古人之夜》于吾国古人夜间却尽付阙如,不能不说相当令人遗憾。

        《古人之夜》一再强调并倍感遗憾足以确证专为夜间生活的古代照明工具如火把、蜡烛之类难以留存。而在形意相融的汉字当中,倒是保留了相当多中国古人夜间生活的信息。从日之字,好些可以摹写夜色或者就是夜景,如晚、冥、昏、杳、莫/暮、晦、昧、暗、暝、星等。从月(非肉月)、从夕的字,往往多如此,如朝、閒、夤、夙、朗、夜、期、朦、胧等。而朔、胐、望、霸这几个字,更是直接表示太阴月29、30天周期中不同月相的专用字。

        更进一步说,中华文明的开始,就在夜间。

        认识世界从命名开始,如《旧约· 创世纪》中开篇寓言:“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说文解字》释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蛮荒时代,黑夜往往意味着危险。“冥不相见”的暗夜,访客若非“自呼其名”,被主家视作非奸即盗的贼寇而殴毙,法律都不追究的。

        中国缺席的《古人之夜》,好大一片遗憾。并且因为草莱初辟,难言深刻。但《古人之夜》确实是个好题目,发人遐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