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当代丝路文明研究的里程碑

    陈彩云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9月13日   10 版)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刘进宝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刘进宝教授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共含八本论著,其中既有专题式的论文集,也有围绕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专著,集结了海内外丝绸之路学术名家的重大成果。

        一

        刘迎胜教授的《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共收录文章十二篇,写作撰述时间跨度约四十余年,著作涉及内容广泛,涵盖丝路历史地理考证、元朝西域经略、元代中亚社会经济、古代东西方海上交流、元代江南多元族群的文化交流等,研究跨度从隋唐至明清,大部分集中在元朝时期,涉及到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海洋史等学科领域。

        王子今教授的《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关注民族文化交往、物质文化交往、精神文化交融、丝路文化史料,探讨丝绸之路不同文化系统及实体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对汉代文明的影响。用“碎片化”的不同侧面来增进对丝绸之路的总体研究,深化对其文化意义的认识。

        荒川正晴教授的《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以粟特人为线索,以6-8世纪中亚地区活跃的交通和贸易为题,强调从中亚内部出发来观察中亚内部之间及中亚内外的政治统属关系,放眼近代以前的欧亚大陆的“世界史”。

        荣新江教授的《唐宋于阗史探研》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十多年关于于阗史的论文与书评,共分为三编,包括于阗历史、文化交往、考古与出土文献,最后附录《于阗研究论著目录补编(2008-2022年)》。

        刘进宝教授的《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第一章从学理层面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充实和传播;第二章梳理了西北史地学的发展脉络;第三章以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串联起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史;第四章围绕丝路民族与贸易,梳理了丝路贸易的功能和特征,吐蕃、甘州回鹘在河西的经营以及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活动;第五章由新旧史料价值分析以及四篇书评组成。

        冯培红教授的《鱼国之谜——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以虞弘夫妇合葬墓为引,还原了虞弘及其家族的历史,鱼国人后裔在并、代、介三州的生活,鱼氏与中古政治的关联,展现了丝绸之路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

        余欣教授的《西域文献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世界》以西域写本与文物为主要材料,对写本时代丝绸之路上的知识-信仰生成演变及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上编围绕数术进行知识考古,同时观察数术知识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下编围绕器物进行知识、物质、仪式、实践的综合性考察。作者力图从史学方法论、史观上进行转换,强调“术”“物”与时代脉搏的联结,关切古人的生命体验。

        罗帅教授的《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对丝路南道各地从汉至明清的发展做了总体性的观察,既有宗教、思想文化层面的讨论,也有疾病、物产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考察。

        二

        这套丛书是当代丝路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也体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向和方法特点。

        第一,在史料的运用上,突出特点是多种语言史料并用。中亚与丝路文明对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牵涉极广,具有复杂的多民族性。以丝路文明为研究对象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充分利用东西方各种语言文字进行考释。例如刘迎胜教授的《古代中国与亚洲文明》一书中对唐宋之际龟兹地区文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时,使用了汉文、突厥文、波斯文等多种语言史料;探讨蒙元时代中亚社会经济研究时,以畏兀儿文文书、波斯文文书等作为基础;充分汲取日、德、苏、法、俄等多国研究成果。荣新江教授《唐宋于阗史探研》中对和田发现的双语文书进行探讨,将于阗语与汉语相对照进行考释。学者们彰显历史研究的“语文”考证方法,以汉文、蒙古文和波斯语文献史料为主,辅助以考古、出土文献,利用多语文本资料的互证与审音勘同的方法开展研究。

        第二,这套丛书注重文本与实物相照应。亚洲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的历史遗存相对丰富,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居延汉简以及各处墓葬等,为后世考索提供了有利条件。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丛书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余欣教授的《西域文献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世界》为例,在还原经巾于中古佛道二教中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传世释道文献的“新史料”、敦煌文献、图像资料、考古实物、域外收藏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史料进行解析;在“冥币新考”一篇中以吐鲁番考古新获资料为基础,对照其他西域考古资料与其他地域的汉唐冥币资料,对冥币的发展进行考察。他还基于此进一步强调图像史料、器物艺能的特殊性,不仅将其作为另一种文本来进行解读,还考虑其使用的实况,还原图像、器物发展脉络中的定位。

        第三,这套丛书不仅注意微观考释,还将中亚与丝绸之路的研究放在更大的时空维度来考察。作者目光锐利,问题研究往往见微知著。荒川正晴教授的研究以中古中亚的交通贸易为枢纽,放眼中亚的地域秩序和政治实体的共生关系,考虑“丝绸之路”贸易活跃时代中亚乃至欧亚东部地区的变动。王子今教授对汉代丝绸之路的种种细节进行扎实的考辨和考证,却往往能够以小见大。以其对“广汉八稯布”的考证为例,由分辨河西汉简中以“广汉”为人名、地名起始,综合“河内廿两帛”推断“广汉八稯布”作为相同格式的可能性,对比“七、八、九稯布”的纺织品规格,考“驱驴士”“之蜀”补充纺织品运输的信息,最后以老官山织机与张骞天河织女的故事进行旁证,为读者描绘了全面而寓意深远的汉代纺织贸易景象。刘迎胜教授对“徙多河”的考辨,主要结合了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三种文化成果来追踪“徙多河”的真正所指,细致地解释了各种“徙多河”延伸意的观念来源。书中不仅涉及到陆上丝绸之路,同时也以贯通的写作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航海技术、图籍中的亚洲海域等问题。冯培红教授追踪虞弘族属与鱼国地望问题二十余年,密切关注出土文物、文献金石中的资料、现存鱼姓人物村落等,还原了鱼国胡人从葱岭两岸一路迁徙至黄河两岸,最终与中原社会相融合的历程,为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迁徙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观察的典型样本。

        第四,这套丛书注意对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吸收借鉴。这套丛书参考的不少研究成果都是外文撰写,涵盖英文、日文、阿拉伯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成果都是国内学者较少使用的成果,使得本丛书起点高。例如刘进宝教授从国外东方学、国内西北史地两种脉络对“丝绸之路”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对“丝绸之路”概念在西方、日本、中国的演变及传播,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开拓发展等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罗帅教授的《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充分展现了其丰富的学科背景,综合海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成果对丝绸之路南道进行了长时段的考察。荣新江教授以综述和书评为形式追踪其他学科关于于阗研究的成果,综合多学科成果,涉及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学、佛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为读者展现了多学科面向的于阗史,书末附录的“于阗研究论著目录补编(2008-2022年)”,包含中文、日语、韩语、英语、法语等多语种的最新成果,为专业学者进一步深入于阗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帮助。

        第五,这套丛书展示了作者们敢于质疑、勤于钻研、严谨扎实的精神。由于牵涉到多民族语言问题,丝路文明学者们尤重名物考辨、审音堪同等每一个细节。权威知识往往是被塑造的,学术研究中概念的流变也是学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在对史料进行严格考辨时,也不可忽略对现代学界“既成”概念的辨析。对任何已有的结论都保持审慎的态度,不可想当然式地直接使用。刘进宝教授关于“丝绸之路”概念的辨析一节中追溯了其时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的源头,所谓公认的李希霍芬1877年版《中国》中并未出现学界广泛使用的关于“丝绸之路”的内容,如今的“经典”释义也是学者们所塑造出的。其细致入微的作风在书中的几篇书评也可见一斑。丛书中有多本是学者的多年论文集结成书,早已见刊的论文在本次出版中也进行了材料的充实、信息的更新、内容的深化和观点的修正,体现了学者们毫不懈怠、紧跟学术前沿的治学态度。

        综上所述,“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聚焦中亚和丝路文明,汲取了海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考古成果,在史料、史学方法、史观等诸方面均为我们带来启发,称之为当代丝路文明研究的里程碑当之无愧。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