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我,厌男》
《我,厌男》是法国90后青年新锐波利娜的作品。作者是一家救助女性强奸/性侵犯受害者机构的志愿者,法文原版2020年秋出版。当时的法国,奶酪事件和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频仍;当年3月,法国电影凯撒奖颁奖典礼上,深陷性侵丑闻的波兰斯基摘得多项大奖,一众女演员愤然离席;统计数据显示,在法国每9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妇女平均两三天就会遭伴侣家暴。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小书诞生了。
当时,“厌男”几乎成为被污名化的词汇,人们用它指控那些为性别歧视、性暴力等事件发声的女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者。因为但凡有女性的反抗音量高一点,声浪大一点,言辞激烈一点,就会被反问:“你是不是厌男?”
《我,厌男》一书重新定义了“厌男”,并纠正了公众对“厌男”的认知。作者指出,“厌男”反对的是“男权”,而不是男人;“厌男”厌恶的是系统性的不公,是行使男性特权、对女性权益视而不见甚至侵害女性的人,是“从不或极少对此提出质疑的顺性别男性”,而不是所有男性,更不是在挑起性别对立。
“厌男”与“厌女”二者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厌女”厌恶的是女性,“厌男”厌恶的却是塑造男性的文化与社会系统;从后果看,无数人深受厌女之苦(需要强调的是,男性也是厌女症的受害者),而厌男迄今“导致的不可饶恕的伤亡人数为……零”,作者指出,“我们系统中的任何环节都没有贬低和限制男人”。简言之,厌女指向的是父权制的系统性压迫事实,而厌男归根结底,只是女性,以及对当前的性别平等现状不满的男性,对厌女的回应,是一种反抗性别歧视的嘲讽与揶揄。
其实不仅女性,男性也饱受传统父权制之苦。作为一个声称厌男却与异性缔结婚约的女性,波利娜用实践证明了“厌男并非厌恶所有男人”,她敏锐注意到,“在我们的社会认知里,男人都应该是强壮且富有男子气概的,绝不可能被强迫做任何事,否则他们就不是‘真’男人”。所以,谈及性别暴力和性侵害,男性在受害者群体中反而是边缘化的,羞耻和传统的规训使他们的声音几乎被掩盖。基于此,并不是女性才可以厌男,男性同样也可以厌男。
厌男,只是一个出口。它不会让人们变得尖酸刻薄、孤立无援,不会变成主流性别观之外的“男人婆”“娘娘腔”,反而会帮助人们打破羞耻与禁锢,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开启关爱自身、通往自由的大门。
厌男,是召唤真正的性别平等的代名词。它摆明的是一种姿态,发出的是一种邀请。它在邀请人们,所有男性和女性,“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一种打破传统性别规范桎梏的方式,按照自己所愿追寻自由与解放。
因此,《我,厌男》不只是在为女性主义者,更是为所有主张性别平等、捍卫基本权利的人正名。这本小书很薄,但却蕴含着无穷大的能量,它给我们提供镜鉴,也呼吁改变法国乃至法国之外的厌女现状,是一部呼吁男女彼此联结与沟通的真诚自白。
《我,厌男》为新星出版社“若水文库”第二种。无论您是女性,还是男性,只要您主张性别平等,相信这本新锐小书就会带给您启发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