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26日 星期三

    日记之喜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26日   03 版)

        ■凸凹

        日前,《采葑小集》的作者杨群山发我一个微信截图,所呈现的,是一个笔名为季米的读者读我《石板宅日思录三录》之后的感受,他说:

        《石板宅日思录三录》是凸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的日记集,日记内容涵盖作者的创作、阅读、所思所感、工作体会、友人交往、生活琐事,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所录文字为片段随笔,说官事、碎事、文事、友事、家事、心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令我感兴趣的还是读书笔记。本册日记中,提到对沈从文、止庵、车前子等人的评论,有着独特的思考,读来非常的有收获。那些和文友交往的记录中,提到了我熟悉的韩三洲、古农、李城外等人,读来更是非常亲切。其中有一日的日记中写到了红色娘子军,读来很有意思。该芭蕾舞剧正在衢州上演,也是巧合。其中2015年7月某天的日记更是坦诚地谈及性爱,纸本书上被删了,我是在电子书上读到相关内容的,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读完他三大卷的日记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喜爱日记的书友特别值得关注一下这套书。

        季米的评论让我心热了一下。但也只是“热一下”,便漠然地给杨群山发了一个“呵呵”的表情符。杨群山马上就发来一句话:“季米兄读书多,常有感而发。”这说明他对我的态度多有不满,潜台词是说,你别不以为然。

        以为然又如何? 这是多年前的旧书了,写作时的意绪早已灰灭冰冷,了无兴味了,故漠然。

        记得当时,是出版家王平青眼有加,并力排众议,在他主政的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我的日记集,并冠名叫“日思录”。他是借顾炎武《日知录》的名号以增其雄,既是表达看重,又是为了贩卖。虽贩卖得不尽人意,但他还是执着地推出,一气推出了《石板宅日思录》《石板宅日思录续录》《石板宅日思录三录》厚厚的三大卷,近一百五十万字。他这种不顾销路、只为意绪的行为壮烈得让我心中觳觫,体恤之下,再有日记集编定也不出手,藏之箱箧,以自娱。他不断地催问,“你的四录呢?”我笑而曰:“我慵懒,难以为继。”他说:“你不是难以为继,而是多虑。”我说:“不是多虑,而是仓皇,因为那些文字,不过是花絮、片段、随感、碎思,不具备完整而堂皇的面貌,非正经文章,罢了才是。”他说:“花絮也是正枝,片段也是全貌,随感也是大论,碎思也是大命题,是难得的大文章,你不要惜墨如金,更不要被世俗的文章之道所左右。”正僵持间,他调离了岗位,计划顺理成章地被搁置,我遂得心安,一如天赐厚福。

        因为来路如此,所以我之“漠然”,不是倨傲的态度,而是本心使然。

        让我没想到的是,今晨方醒,微信中就接到多个相同的截图。其中有两人,最使我心动:一个是《日记文学》的主编、中国日记博物馆的创建者古农,一个是《芳草地》的主编、著名藏书家谭宗远。他们不仅发来截图,还发来议论。古农说,凸凹先生,我一直认为你的日思录是大著,所以一直督促你要持续地写下去,可惜没有得到你正面的回应,总是以写长篇小说的借口来回避。从季米的感受可以看出,你最不上心的文字,反而在遥远的一隅被人惦记、被人摩挲,这说明,文学的影响是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真正好的文字,是作用在人心中的,在隐忍不彰中,产生深刻和绵长的影响。谭宗远说,季米本名叫李剑明,是天涯社区“读书”版的版主,是著名的江南书友,他的阅读量很大,在读友群中影响颇巨。所以,你要重视,我现在就把他的名片推给你,赶紧加上他的微信,好进一步交流。谭宗远是“心比天大”的老牌读书人,讲话刚直,素为我所敬,便不敢怠慢。加了微信之后,就收到了季米的语音,他说,您之所写正是我心音所系,虽不曾谋面,有了微信交流,我就很满足了。我也语音道,好,缘分啊,我们都是书友,望多指导、多交流。他说,确实是缘分,我是1967年生人,听到您的声音,居然像个小粉丝一样激动不已,对您的阅读,我一定要写成一篇像样的评论,以表敬意。

        他这样说,弄得我也很激动,因为《石板宅日思录三录》是很老旧的书了,却还能听到这样新鲜的声音,直让我发出感慨:既往的文字,对于作者来说,是过去时的存在,对于读者来说,一经遇见,就是现在时的感受,那么,发乎于心、发乎于情的文字,岂有“过时”之虞?

        冷静下来之后,我觉得这个判断是对的,我的日记体文字之所以能被读友们看重,就在于发乎心、发乎情,海量的阅读,使他们有了拨云见日的功夫,不被红尘遮眼,只求真了。

        郁达夫认为日记是“心史”,是作家最赤裸的“自叙传”,贾植芳在《勃留索夫日记钞》中也说,“日记是一个人灵魂的展览馆”。我对这样的说法,有完全的认同,并有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袒露”欲望,想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给读者。于是,我的日记,其实就是“心史式”写作,内容所及,包括人生经历、情感状况、思维方式、阅世态度、价值取舍、社会认知、读写气象等诸方面。每日所记,便不仅仅是当日的实况,更多的是被“触动”之后的回望、联想、思考和衍发,让“断片”也有绵长的意义,记述和反映我有生以来最本真的心路历程。所以,我的“本录”“续录”和“三录”写作,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过程,目的是给个人历史“存档”、给个体生命立传。有人说它是“一部世象观察思想录、一部个人生活精神史”,我是同意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面向文坛、试图攫取功名的写作,已让我身心俱疲,且有了“工具化”感觉。揽镜自照,白发丛生,不禁感伤萦怀。便叮嘱自己:今后的日子,要力避“匆忙”,从容地生活,从容地观察,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读写;要不存机心,做蔼然仁者,做长寿智者,让生命在时间深处绵密充盈、晶莹有光。那么,就更愿意寄情于日记的写作,写给自己,养性安神。若还能发表出来,惹性相近者一起分享,乐在一起,互相滋润,岂不大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