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

    作家的小说课:文学知识生产的感性路径

    刘卫东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7月12日   11 版)

        《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黄梵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5月第一版,76.00元

        这类具有经验的作家讲授写作的论著,是作家进一步把自己的创作观念、技艺和方法不断系统化的产物。

        2009年前后,随着创意写作作为学科被正式引介到中国,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开设创意写作课,“写作是否可以教”“作家能否培养”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如今十余年过去,在当代文学教育方面,已经走出了早期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以创作为导向的解读文学经典、讲授创作方法的论著。王安忆、毕飞宇、张悦然、黄梵等都出版了文学写作方面的讲义和著作。黄梵的《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作为这一趋向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就是主打“作家教写作”。

        黄梵的这本书用七节课分别聚焦小说的观念、结构、叙事技巧等。作品既有典型的技艺模块,也有黄梵作为经验丰富的小说家自己在写作策略和描述训练方面的个人心得,呈现的是所谓“作家教写作”的视野、方法和理念。

        首先是世界观与人性观的等多层面的探索。与毕飞宇的《小说课》等相比,黄梵这本书对小说写作的观念梳理更加集中。就此而言,一方面这类小说课的讲授内容与近年来文学知识生产的潜在趋向有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经验丰富的作家开始系统、有条理地整理自我创作经验的尝试。无论是略萨还是纳博科夫,以及当代英语世界重要的小说家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等,对小说创作的观念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黄梵对“古典人与现代人”的人性研究,实际上是在文学观念层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启发,是一种“以观念为方法”的新尝试,也是反对单纯讲授写作技巧的体现。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创作思想的上限,为创作者打开新的理解创作的维度,这类观念的探索能够不断深入作品的思想世界,这个过程也是近年来文学知识生产新变的重要驱动。它让读者和作者、批评家看到,除了原有的看待小说的模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的技艺。如果说2009年前后,读者对“写作能不能教”这样的观念问题执念较多,那么对技艺问题的系统化讲授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回应。黄梵的讲授内容比较注重小说的叙事成规问题,这也是容易为读者乃至批评家认同的地方——“技艺”是可以习得、可以教、可以借鉴的。黄梵从叙事的结构、层次、角度等展开,把动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针对性加以训练。值得注意的还有,第四课对略写与细写的内容设计,立足于经典的文学话语“陌生化”,将之转为具体创作的策略,这本身就拉近了文学原创与理论话语的距离。另外,黄梵这部作品后面提供的“新的叙事倾向”等方面的训练从多视角叙事、非完整叙事、非线性叙事、新的因果观等方面出发,注重的是叙事技艺层面,这些讲授内容都是实操性非常强的。

        最后是黄梵对创作过程和基本训练方法的提炼和梳理。在第七课的内容中,黄梵对写作的定量、写作习惯和写作的过程管理、写作的一些陌生化切入点等都有讲述,这对帮助初学者迅速入门是有效的。黄梵的论述是基于创作过程、创作经验、创作管理等多个维度展开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不断祛除创作神秘论的过程。

        总体上可以看到,如果我们从当代文学教育和文学知识生产的层面观察,黄梵的这本书,在切入视角、驱动力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当前的文学类著作中,这种知识生产是以作家为主体的,其内容形式也与学院派的理论化讲授有明显区别,它是具有经验的作家讲授写作的论著,是作家进一步把自己的创作观念、技艺和方法不断系统化的产物。我们可以从黄梵的这本书看到,他给出的“穿甲模型”是基于创作经验来提炼的。这与传统的文学知识生产和概念构建路径是不同的。后者更多的是借助理论推导、话语衍生出来。虽然不能说二者没有交叉点,但毕竟驱动力量不同,主导主体不同,彼此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问题在于,当前的文学教育格局下,我们如何看待黄梵这类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家不断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文学类专业教学工作,作家与高校的关系,实际上在话语和制度层面还关系到文学原创实践、理论话语、批评话语等三者之间的衔接和融通问题。当然除此之外,新世纪以来文学产业化不断加速,文学消费、文学教育和接受的模式、技术和活动形式都变得更丰富,采取知识付费等模式也为这类文学知识生产提供了客观条件。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创作的反思,对创作经验的提炼,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学知识生产的感性路径。这个路径的特点在于,它与批评家、理论家从学院内部、学术话语层面发起的文学知识建构不同,它更多地是经验丰富的创作者来引领。黄梵的尝试一方面具有个性,一方面也应该放在这个新的文学知识生产的格局和走势中理解。如果我们认同这类知识生产的独特模式,借助新媒体传播,显然它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能够把作者、作为学习者和消费者的读者联系起来。可以期待的是,类似黄梵的这类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不断地推出,未来的文学生态、文学教育等会有更多的活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