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父爱的浓度影响孩子未来的高度

    ——读《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1日   19 版)

        ■段伟

        今春,画家吴冠中让我深深震撼,不过不是美术作品,而是文学作品《父爱之舟》。《父爱之舟》是《父爱的力量·名家忆父亲》(团结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朱永新主编)中的一篇。朱永新从教育的角度将选编的王蒙、杨振宁、汪曾祺、丰子恺、吴冠中、陈忠实、梁漱溟、罗兰等名家回忆父亲的散文辑结成书。每一篇分“名家小传”“精品散文”和“教育感悟”三个板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是一本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

        父亲是一棵树,树枝供孩子荡秋千,看星空明月,听鸟叫蝉鸣。烈日当头,为孩子遮荫纳凉;苦累难耐,供孩子靠在躯干上歇息。

        诚如吴冠中所言,父爱像一条船,父亲是舵手,是少年时期的引路人,是青年时期的摆渡人。梁漱溟的父亲一腔热忱,一身侠骨,不随流俗,为梁先生打下了精神底色;梁晓声的父亲淳朴善良,诚实守信,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梁晓声以父为镜,感悟人生,反省自己,像父亲一样做一个“本色”演员;李开复的父亲有家国情怀,冷静理性,一诺千金,润物无声;叶至善是叶圣陶的长子,他幼年在父亲关注下学步识字,少年在父亲辅导下学做人作文,青年时和父亲一起编辑书刊,正是叶圣陶和蔼可亲的“餐桌诗教”让其子承父业;林清玄的父亲乐观向上,春风化雨,言传身教,以“农夫”的立场要求儿子“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

        父亲不仅是一个称呼,而且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无须提醒的自觉,与年龄无关;一种源于乐观的自信,与身份无关。

        王蒙先生认为父亲对孩子的信任和爱,是孩子长大后面对生活各种困难的底气。其父内敛坚毅,胸襟开阔,风度儒雅,社交礼仪及对体魄锻炼的重视对王蒙的影响是深远的。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童年时期,杨振宁就展露出数学的天赋,其父亲有察觉但没有拔苗助长,而是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杨振宁日后取得辉煌成就奠定了人文基础。成年之后,杨振宁更是深受父亲“忠”与“厚”的熏陶,目光长远,坚韧不拔,灵魂深处的忠肝义胆和拳拳的赤子之心贯穿了他一生。

        “唯深于道者能浅言”。说实话,点评文本,十篇不难,二十篇容易,但如果再多些,真的有些文思枯竭。然,朱永新知人论世,多维视角的透视,点评隽永绵长。每读一篇,总觉得是初读,新鲜感不褪,端绪分明,头头是道,既开又收,文字不媚不俗,清新流畅,素朴却有温度,一种洞达的气息始终萦绕在作品之中,精妙义理慢慢呈现出来,让人不时会心一笑,甚至窃喜不已。本书冲破了传统文集的窠臼,堪称一部文集之外的文集。朱永新的教育感言更像案例分析,鞭辟入里,读者能确切地感受到一种呼之欲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人思索,发人深省。如此,看似轻薄的散文集便自含了一份内力,变得格外厚重起来。

        朱永新面容谦和,待人真诚,奖掖后进,作品朴实。平时,我称呼他为朱老师或朱主席,但此刻,我更愿意称他为先生。从他的身上,我读懂了人与作品的关系:人格大,作品才大。同时,该书装帧非常讲究,底色浅灰,烫金的书名,白色的房子、马路、松树以及骑车带着孩子的父亲简笔画,俨然浓缩了岁月的沧桑感和父爱的深沉感,传递出这本书所讲述的要旨——父爱如山,静默不言。阅读为了“求其放心”,希圣希贤。我小心地捧着这本书,缓缓阅读书中优美的文字:迥异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烟火气息和鲜明的年代感,有着“别样的”的韵味。父亲的特殊使命是培养孩子,父爱的浓度影响孩子未来的高度。二十天的阅读,惊喜不断,惊叹不断。阅读此书可照见自己,虽然大多数书中的父亲已定格成历史,而我们的终点,或远或近,仍在前方。

        (作者系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