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6月21日 星期三

    近日,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李文平参加2023北京大学SOMIS校长论坛,发表了主题为“卓越人才的成长途径——为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场域”演讲。李校长从支持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卓越人才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该教育理念下,在显性的课程场域和隐性的活动场域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发展平台三个主要方面,结合清华附中国际部的教育实践,为参会嘉宾带来了一场富有启发的精彩教育分享。

    卓越人才成长:为学生创建自主发展的场域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6月21日   19 版)

        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 李文平

        ■李文平

        找到热爱,做出改变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当学生把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热爱或者特长,用于服务他人、改变社区、贡献社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就会化为“内驱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卓越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基础——即“德”“才”兼备,还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期待——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为目标,更好地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和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心里有梦、脚下有路、眼里有光的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提到:“唯一做伟大工作的办法,就是爱你所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坚信“找到你的激情”,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找到自己所爱,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非常重要,它能支撑你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才,成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人。

        “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理群之忧”,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教育是否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担忧。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所爱,激发他的潜能,激发他的强项,让他去自主发展,也许这才是我们培养杰出人才的指导方向。很多时候教育者都是想要补短板,却不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强项;如果让学生在他的强项方面能够自主发展,他就能够成为卓越的人才。其次,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以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为目标,教育者一定要在中学阶段就培养学生服务社区、贡献社会的意愿,获得用自己的才能去帮助别人、改变社会的成就感,有了这样的格局和担当,我们的学生才能未来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卓越的人才。

        作为学校,我们要为学生找到热爱提供路径和场域,要为学生的改变形成气候和土壤。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曾经在国际部的一名高中生,想在学校开设一门新闻学的选修课,并且自己担任该课程的主讲老师。学生在学校开课,按理说是很不现实的,但国际部非常呵护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科热爱,经过与学术校长、课程主任、英文任课老师等反复沟通,最终给予了学生试讲的机会,并持续不断地给予他指导,支持他做与新闻学相关的各种研究。国际部对待课程是非常严肃、严谨和高标准的,为保证课程的质量,老师们每周还额外安排两次会议,全程跟进上课、备课、作业设计、教学评价等过程,尽可能地去支持和帮助他改善过程中的问题。2020年,他被布朗大学录取,但因为疫情原因暂缓一年就读,他就回到清华附中国际部做助教,又跟老师一起授课。从这样一个小例子中不难看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场域、搭建平台,充分为学生的热爱和潜能提供可能性。

        显性的课程场域

        学校在显性的课程场域如何支持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沉睡着的力量,教育就是用教育的艺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老师层面,我们的老师应该赏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赏识和激励中变化成长,认可孩子的努力;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老师的重要的责任。坚持帮助学生发展强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领学生的自主成长,这是学校坚信的教育理念。

        从课程设置上,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和走班制,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不排名的机制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同时,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从广度上,有各类的选修课让学生去体验和发现自己的特长,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的支持和发展特长的机会,比如高研实验室等。从深度上,学校开设了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会帮助学生到大学教授的实验室中,跟着大学老师去做实验,来发展他的特长,从而因材施教,“因生制宜”,充分从课程理念和实践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清华附中国际部,十二年级的独立研究项目是学校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场域的一个典型例子。独立研究学习的课程是由十二年级毕业生自行设计课题,确定选题,提交开题报告,学校会匹配老师对他进行一对一地指导。学生自行研究的话题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遗传学和癌症安全与投资的研究,量子力学的研究,编曲制作,岛屿生态学等等;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非常多,比如用美术中的色彩唤起情绪,火箭的颜料与管嘴设计,使用AI进行影评的方法和应用,广告中的行为经济学等等。其中,有一名学生还撰写了原创书籍作品《量子物理的前世》,过程中参阅了很多的中外书籍资料,用浅显易懂的文字书写量子物理的前世,这名同学目前正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

        除此之外,小学和初中的毕业设计项目也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性,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全球各类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案。在过程中,跟随老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研究,学习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制定方案……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清华附中国际部使用基于理解力培养的逆向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设计来理解(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 称UBD) 的教学和备课模式,同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跨学科综合学习、体验式学习、服务性学习等各种丰富多彩的综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将所学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学习和生活连接。

        高中AP宏观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设计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志愿服务,学生们经过头脑风暴,将解决中国贫困人口干净水源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开始实施志愿服务计划。但其中的难点在于资金筹集问题,每打一口水井需要700元人民币。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学生们一致决定将安徒生的原著《海的女儿》改编成舞剧《小美人鱼》,通过义演筹集资金一万元做志愿服务。从前期策划、编写剧本、舞蹈编排到舞台效果,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们原创完成。舞剧由民族舞社和现代舞社的同学们合作完成,第一次公演就惊艳全场,两场义演共募集到4万多元人民币,学生们全部捐给了公益机构WE VILLAGES,专门用于帮助中国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自主意识的培养完全展示出来。当学生的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服务连接起来的时候,学生的心胸会更宽,格局会更大,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避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隐性的活动场域

        在隐性的活动场域,我们通过学科主题日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慈善活动、社会实践和文化考察活动以及科研导师项目等方式,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比如,每一个学科在每一学年都会有一天的学科活动日,例如说语文学科的China Day(中国日),数学的Pi日,科学节,历史日等等。在这一天,学生自主设计展示学科中的所学,以及未来可以探究的内容来做成自己的项目设计,集中展示出来。

        在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里,学生们永远是主角。在演出里,学生是主持,是嘉宾,是演员;在学校的开放日里,学生是宣讲人,是校园导游,是主人。当学生主动地向其他人介绍学校时,从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对于学生是特别有意义的;学生的社团也是由学生主导,给予学生很多第一次尝试的机会,最终学生收获满满的成果。我常和老师们说,有机会让学生做的,老师都要退后,让给学生去做,把主人交给学生;我们要智慧地选择,用我们的“不为”,来成就孩子的“有为”。

        清华附中国际部有一位同学,他特别热爱数学,在数学领域有特别深的研究。比如“搅拌一杯咖啡”,他会从拓扑学的角度,将其理解为“基本群”,进而再用代数去解释分析。他对数学特别着迷,参加了很多世界殿堂级的赛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不仅自己热爱数学,还将这份热爱传递给了初中的学弟学妹们,带领数学和科学两个社团,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对数学和科学的热爱,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学生,他不仅能独善其身,也能为清华附中国际部社区做出积极的贡献,今年他被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同时录取,我们相信这样的力量也会支撑着他继续前行,很为他感到骄傲。

        曾经有一位毕业生白同学,她在国际部就读期间经常参加中文辩论,在中文老师钱超的指导和带领下,凭借扎实的中文基础,屡获冠军。在中文辩论中,她深深体会到了思辨的乐趣。但在北京蒲公英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的经历让她发现,那里的学生不缺好的教材,但是缺乏求知欲,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缺乏思辨能力。她就发愿,要将中文辩论上学到的思辨能力带到蒲公英打工子弟学校。她不仅去支教,还拉赞助,带领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亚洲辩论会等。2021年她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后,也没有就此终止做公益,在开启大学生涯之前的一年Gap year(间隔年)中,她进一步通过义卖的方式,为蒲公英学校购置美术教材,同时带打工子弟的同学们到清华附中国际部来做了7天的思辨和STEAM的夏令营,招募了清华附中本部和国际部的同学来给这些同学做小老师,进行志愿支教。我特别被她感动,我问她,你都毕业了还在做这样的事情吗? 她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这样一名有格局、有担当的高中毕业生,既能以自己的学业本领被名校录取,还能以善心和大爱传递着公益精神,她就是我心中卓越人才的样子。

        让我们智慧的选择“不为”来成就学生的“有为”,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让学生作品点亮校园文化,在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创造让学生实践和引领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成长意识,让学生有内驱力,培养自主发展的卓越人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