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学活动受热捧,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乡村研学……研学主题更为丰富,研学范围更为广阔。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一些地方已通过建立公开遴选机制着手规范。(5月28日《湖南日报》)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就此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推出“双减政策”,这给研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置于这般现实下,“研学热”的兴起,的确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之后广受广泛,成为一股热潮,便在自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研学这种教学方式,也得到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们的广泛认可。研学的内容也日益广泛,从红色之旅到唐宋文化,从乡村振兴到山海协作等,研学均有所涉及。因为研学热的到来,有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这意味着,研学市场是一块唐僧肉,很多人、很多机构都想进来分“一杯粥”。缘于此,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断袭来,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不时暴露出来,影响了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真正的研学,应该要做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得,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得到成长,这也是许多 家长对研学的期盼与呼吁。只是遗憾的是,目前一些研学机构、学校热衷于“分蛋糕”,却忘记了“做品质”,很多都是一锤子买卖,这般做法不仅是对市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研学的一种伤害。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这也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东西都不成熟,这亟待改进与提升。
这意味着,研学是“热”了,但背后的“冷思考”必不可少。研学研学,“学”字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边走边学”,而不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两者都很重要。那对研学来说,就应该对这一行业进行必要的规范。一方面,对研学机构来说,应做好品质文章,在研学的科学设计上用心用力;对监管机构来说,则应对研学的安全和收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研学不是一件让人揪心的事情。
研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旅游与学习相结合一种方式,那对这样的行业来说,就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的潜能,更好地发挥其正向的价值,让学生们在旅游中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行业规范必不可少。只有这一行业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轨道,行业的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昆明市盘龙区 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