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0日 星期三

    编者感言

    《清代巡台御史奏折汇编》编后

    李祖基 齐笑婕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5月10日   10 版)

        《清代巡台御史奏折汇编》,李祖基、陈忠纯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第一版,198.00元

        我与巡台御史“结缘”始于三十多年前的一次学术研讨会。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交流的大门微微开启。1988年8月,台湾地区学者王晓波、尹章义等冲破重重阻力,率领民间学术团队——“台湾史研究会”的部分成员前来大陆访问,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举办“台湾研究学术探讨会”,这是海峡两岸学者首次在大陆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我在这次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题目就是《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此后的三十多年之间,我陆陆续续搜集了相关资料。2012年退休之后,我便利用闲暇,对相关资料逐一整理、点校,编成《清代巡台御史奏折汇编》一书,于2020年6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付梓。

        本书开篇,以我多年前所著《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为代前言,从巡台御史的设立与派遣、巡台御史的职责和作为、巡台御史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以及清廷对巡台御史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对清代巡台御史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有利于读者了解与掌握巡台御史的基本情况。

        本书主体部分为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单位典藏的历任巡台御史的相关奏折。清代巡台御史制度始于康熙六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裁撤,共实行了67年。在此期间,朝廷共派出满、汉巡台御史47位,留下了400份左右的奏折。这些奏折详细记录了巡台御史在任期间的见闻以及他们对于治理台湾的思考,其内容涉及农业经济(雨水、粮价、海口情形)、社会治理(番乱、案件、风俗)、教育教化、城镇建设、赈灾安抚、军事督察、官员督察等诸多方面。巡台御史们通过奏折的形式将自己的见闻与治理设计上报给皇帝,皇帝又结合督、抚等官员的奏折,对台湾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与判断,最终采纳最适方案予以执行。巡台御史作为中央指派的监察官员,不仅扮演着皇帝耳目的角色,更代表着中央对于台湾治理的意志与理念,通过对于他们奏折的整理,有利于读者们更加清晰地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对清代治理台湾的理念与举措进行研究。

        全书奏折以时间为序,分为雍正朝与乾隆朝两部分,不仅能清晰地反映雍正帝与乾隆帝对待巡台御史态度的不同以及治台理念的转变,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巡台御史制度是因何而逐渐式微直至消亡的。与巡台御史制度及巡台御史个人直接相关的上谕和其他大臣的奏折为附录一。巡台御史制度的式微不仅与皇帝的治台理念密不可分,也与闽台在地官员对其的态度息息相关。闽台地区的政治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巡台御史制度的存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官员与巡台御史之间的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央与地方治理台湾时理念的冲突,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

        附录二收录首任巡台御史黄琡璥所著《南征记程》一卷。该卷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京师出发至台湾任所的路线及沿途见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年巡台御史自京赴台的路线与艰辛过程。

        《清代巡台御史奏折汇编》一书是目前有关“巡台御史”收集较为完备、整理较为系统、点校较为严谨的汇编类典籍。一是较之于前人整理的巡台御史文献汇编类成果,本编收录的内容更为全面。二是充分尊重原始史料,尽可能保证录入史料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本书以《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为基础,辅助以《台湾研究资料汇编》《明清台湾档案汇编》等前人汇编成果,采用“对校法”“理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等方法对收录的奏折进行校勘。三是减少主观分类,重视奏折本身的文献价值。较之前人对奏折进行功能分类和内容分类的方式,本编对于奏折仅依照时间顺序与在位统治者进行排列和分类,以免编者的解读与分类影响读者的思考方向。四是规范了奏折的整理格式。原奏折中表示敬意的抬头格式、空格等格式一律取消,按目前常规书写格式排版。奏折中间的朱批也用括号的形式置于奏折日期与上奏者的署名之间。

        67年的巡台御史制度,47位巡台御史,约400份奏折……作为编者,我衷心期待《清代巡台御史奏折汇编》一书在台湾史等相关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