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3月22日 星期三

    山乡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3月22日   12 版)

        如果非要从这十里八乡寻出个不同,那只有云盖村和穆医生。

        八仙之中有个跛脚拄拐的铁拐李,他脚踏青云慌慌张张一步一趔趄赶着去东海边,为的是依约会齐其余七仙同渡大海。兼程赶路的跛脚大仙,走着走着,有些焦渴难耐,便随手解下腰间酒葫芦,仰脖一饮以浇口燥咽干。白云如棉,履之如毡。可孰料偏偏到了这秦岭大山,平白生出好些崎岖坎坷,顶得天上白云也不平坦。他脚下一歪、心下一惊,便掉了酒葫芦,落在这郁郁葱葱山高谷深的莽岭间。拨云降步,辛苦一阵翻寻,却是不见,跛脚仙人只好作罢,还升云赶路。

        不知沧桑几变,跌落的酒葫芦却成就了这里沃野一片。这葫芦谷里,临近谷口的地方两道山梁犬牙一错,这葫芦便成了一个歪嘴,离嘴不到四里处,独独生出一个螺状的山丘,便是传说中的葫芦塞。葫芦上腰两边山凸更是逼得紧,仅容一道水流冲关而过。葫芦底又是两山一夹。这水流本正从葫芦底的东山奔出,到了这葫芦体腹中被两处山卡一紧,便减了流速,在这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两个葫芦腔里沉积成一宽一窄两湾好地,水美土厚,做得秧田,种得莲藕,邻近村镇都极是羡慕。

        晓鸡三唱之后,东山之巅青灰色的天开始泛白,这葫芦谷两边的山腰都氤氲着薄薄一层云雾,若聚若散,将去还留,若罥烟横挂,将这山村轻轻捂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早起翻山入县行客,见此情景,无不赞叹这里地气极旺,而村人却会固执地反驳说,这是铁拐李酒葫芦里溢出的酒气,终于争执没有个结果,大家呵呵一笑作罢。当东天的白开始慢慢洇红,这雾气才似乎凝结成晨露,开始从叶尖沥沥滴下。这便是云盖村得名由来。

        这里有奇景,当真也钟灵毓秀,这山村里出过全县唯一的省状元,自古由今,从这里走出了好些省市府县大小官长,治学经商者也不乏其人,如今,乡政府也驻跸于此,统辖这一条小河流与八十里深山的沟沟岔岔。

        沿河下行十五里,三条河流在这里交汇南下,便成就了这方圆百里的一个最大集镇。每逢是三六九赶集日,村人山民便将土特产拿到集镇上交换,或是土产作物,小麦、水稻、红薯、魔芋、萝卜、洋芋、辣椒、烟叶,或是树产果物,桐子、核桃、栗子、柿子,以及各种时鲜水果,苹果、橘子、枇杷、柰子,或是手工制品,草鞋、地毯、条绳,或是药材猎物,都将物换钱,或者采买煤油食盐,或者存钱以备他时之用,有的也为家里添置家什、为家人添置衣服。又有各种商贩手艺人赶日子聚集于此,铁匠铜匠篾匠,一一兜售自己器物,甚而,看相算命的,镪剪子磨菜刀的,卖各种膏药顺带去痣剜鸡眼治癣治脚气的,贩猪崽劁猪娃的,还有用小管儿喷着蓝色火焰补盆子修桶修壶的,贩羊的,买布的,钉鞋的,胡游闲逛赶热闹的,也称得上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无不在这晴天朗日下各为营生各自奔忙各自言笑悲欢。

        而在这十里八乡,只要提及杨箭沟穆医生,几乎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颂其德。早在县府派下卫生院卫生队之前,穆医生就是这十沟八岔惟一的医生,非但医术高妙,且医德极好,为山民所敬服称道。凡是有急病上门延医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抑或夤夜暑午,且不避山高路阻,无求不允,无请不往。上到老人痰迷,下到产妇临盆,小儿灾疾,甚而口疮脚癣,无不包治。视病之缓急轻重,有偏方用偏方,无偏方用药膳,实在非药石针砭而不能行的,才辩证施以药石针砭,尽量不使苦口猛药,尽量不使针石加诸体肤,不愿让病人以病为苦,更不愿因施医增加痛苦。路遇则问病树荫,田作则判病垄畔,随时随口咐嘱单方药量,有求必应。山间既多产百种药材,山民世代多赖采药外销以营务生计,故而,稍有生活经验者,多少都能辨识采取。

        至于诊费,随主家心意,随意给予,但都尽量推让少取。至于过分贫困者,则分文不取,受恩者心中过意不去,强奉诊费,年轻时说:积财不如积德,我收点诊费,够养家糊口就行,多取无益,更何况你现下家道艰难,我再巧取豪夺,岂不违了医者父母心的天地良心;到了后来年老,就更加潇洒了:老汉有女都已交代,一不愁嫁妆,二不愁丧葬,如今黄土掩了一半,吃喝自足,多取余钱又有何用,且富可敌国,也买不来这静山万物、清风明月;或遇到执意强加推让的,又言: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积存不花用,也是占物暴殄,还损了我老汉阴骘,你难道有意害我不得往生?

        甚而,到有了卫生院之后,这里远近村人山民有个头疼脑热大病小灾的,还是乐于去找穆医生,那穆医生也一如既往地凭着医者良心和高超医术,尽职尽责地为这一方水土呵护一切生命。

        老医生性嗜酒,且颇有口腹之福,这也恰好成全了山民的感恩之心。凡家有宴,有招即至,从不扭捏推辞,有新酒酿就的,都请去品尝,偶尔有昏醉日暮误了归程,辄夜宿以待明日,若主人还以酒食相酬赠,也不推辞,也不多取,带回以奉家小。

        医生的妻子也极为和善,凡是进沟樵采的,经过门口,必定请进家里歇息,供应茶水,撞见吃饭的,必要一起吃了,至于进山樵采遇雨登门躲避的,更不在话下。有上门求医的,也必然供应茶饭,也照样分文不取。

        山民们感恩戴德,时常偷偷砍捆柴火,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放在屋后。抑或时值春种秋收、稻麦午季,见老夫妇田里有活儿,都乐于上门帮助,老主妇也必定供应好茶好饭。甚而平时,见老夫妇地里有草需锄、有秧需扶,都随见随行,亦不为人知晓。

        可是四年前,穆医生躺进那个永久属于他的土坑,再也不呼吸这山间的空气了,只留下他的遗孀带着小孙女焕焕,还活动在这一方水土上。

        (本文摘自《南山有台》,颠山著,西安出版社2022年12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