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爱是教育的灵魂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2月15日   18 版)

        ■程志

        李镇西总爱强调自己没有所谓的“教育思想”,有的只是一些教育常识,而他一切所谓“常识”的来源无非来之于学生,来之于数十年与学生相处的教育实践。因此,某种程度上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实践型”的教育家。他的诸多作品也都来自于他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他的每一次书写都让人感受到他对教育炽热的爱、对学生成长的真挚期待、对教师专业提升的诚恳建议、对教育生态持续向好的呼唤,而且他的每一次书写又都极好地印证了他自己的那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并非是一种炫耀式的自夸,也不是一个充满矫情意味的教育口号,而是踏踏实实贯彻在自己教育行动中的格言、准则和出发点。

        如今,李镇西又把自己近年来的教育观察全面、凝练地总结在一本《为了更好的教育》(江西教育出版社)之中,读者们又可以在这本书中领略到独属于“李镇西式的教育叙事”。全书收录了李镇西老师近年来的教育访谈、教育随想、教育时评和教育理念等文章40篇。全书体例分明,共有“对话”“告白”“时评”“直言”“辨析”五个部分,各部分文章呈现出一种逻辑上的自洽性,且以笔者观察,这五部分正好对应着“人文”“常识”与“理性”三个关键词的书写。

        “对话”与“告白”是李镇西的深情密语,以特有的人文关怀感受着于漪老师的深刻思想、感受着张平原校长的治校理念、感受着丑小鸭中学孩子们渴望被爱的纯净灵魂、感受着如同马老师一样热爱教育但又疲于日常琐碎的焦灼心灵,从一个时代的“人民教育家”到普通教师,从名校长到“后进生”,李镇西的人文视野从未脱离一个教育者对教育本身的关注和呐喊。

        “时评”“直言”是他坚守常识的阵地所在,面对发生在社会上屡屡颠覆常识、突破底线的事情,李镇西始终以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勇敢面对看似无形但实质有形的“舆论风车”。某种程度上,敢于不加任何修饰地表达有时是需要勇气的,而这种勇气来自于何处? 我想这与他常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是有极大关系的,因为他接触到的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灵魂,他也始终以一种纯粹的精神态度表达着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保持着那份对教育直抒胸臆的赤城。

        “辨析”部分则很好地展现了作为“理性者”一面的李镇西,其中的观点往往是斩钉截铁的,因此,有时他的立论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鲜明个性的展现,所以当我们看到——“自由,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条件”“名校再多,孩子睡眠不多等于零”“为应试教育大唱赞歌,是对的犯罪!”——这些标题和判断也就不会感到意外了,相反,我们会佩服他句式的精确、用词的精准、思想的锐利。

        通观整本书,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李镇西对教育的观察始终是充满着“爱的呼唤”的。这也几乎成为他写作的全部动力所在,正如他在该书的后记《教育的灵魂是什么》一文中所写:“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样的表达在很多人看来是没有新意的,教育需要爱,似乎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但在李镇西看来,“教育之爱”不是口头之语,而应化为行动的力量之源,只有当爱成为了写作的“原点”,你才能以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写作和思考。因为你的写作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一个群体。因此,这本《为了更好的教育》展现给我们的写作原点便是“爱的召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李镇西还给予了人们当代性的教育思索,他以近四十年的教育智慧和纵横中外开阔的教育视野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永远有“更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要紧贴人的内心,紧贴孩子的灵魂,以一种纪录式的写作方式呈现教育的“在场”,而只有“在场的教育”才能展现出教育的内在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身处现场的学生、教师、家长所有参与者的情绪,而读懂这种“情绪”往往是我们通往“爱之原点”的途径。

        当然,不可否认,李镇西的书写是充满理性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正如前文所析,从这本书的部分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镇西极为理性的一面,其文字的冷峻、深入肌理的解剖,让人感叹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逻辑能力。但同时结合他“娓娓道来”的叙事,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已经深陷在他的“叙事结构”之中,他所“编织”的叙事之网,让教育显影它原本的模样。因此,我们能看到那么多真挚而纯净的灵魂,无论是他笔下的教育家也好、校长也罢,亦或是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都被他编织进一个巨大的叙事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中,人们对更好的教育会有一种最初的感性认知,并被这种感性认知所牵绊,因为它是直抵人心、难以抗拒的。李镇西对于教育叙事有一种执着的热情,他总是用一种极为快速、果敢、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达最朴素的教育理想,尽管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思维上的漏洞和行文上的指摘,但是“任性”的李镇西依旧呈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的写作姿态,这或许正是李镇西教育作品的风格和魅力。

        (作者单位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