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奇
孔子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家,其对弟子的教育教学艺术堪称典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所著的《孔子教学艺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对孔子教学思想展开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观点之鲜明,不仅填补了孔子教学艺术思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向了一个新领域,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通观全书,《孔子教学艺术研究》一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孔子的教学活动发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其史实多数湮没于历史长河。《孔子教学艺术研究》一书通过对《论语》20篇492章11705个字的精心梳理,分折归纳与凝结升华,对孔子教学艺术进行了兼顾整体性、系统性与深刻性的研究,成功地论证出孔子对其弟子教学艺术的高妙,这足以彰显出此书蕴含的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多视角的学术创新。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是教育史上的经典样本,对于现代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孔子教学艺术研究》将孔子研究与孔门弟子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孔子对颜回、子路、子贡等与孔子师生关系的判定,从教学艺术这一视角,将孔子的教学艺术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一个个弟子身上,指出“真我”“诚心”是教学艺术之“根”。对孔子教学艺术思想和实践的现代价值阐释,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说了孔子的认识与做法。这些优秀的认识、做法,不仅体现在孔子周游列国之教学活动及其价值再考察中提出的社会实践问题,也体现在孔子“贵疑”思想与中国古代教学的“贵疑”传统中所关涉的独立思考问题,更体现在对孔门弟子“同学圈”中弟子间形成的合作学习关系对教学的作用以及强调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的价值。《孔子教学艺术研究》一书将其中思想精华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价值,无疑对现代教师追求教学艺术大有裨益,也为当代教师走向艺术化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精耕细作的研究态度。教学艺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加之孔子教学思想的厚重性与艺术性的叠加,使得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显得尤为丰富,这也加大了对其中教学艺术认识的难度。《论语》中短句精辟,内容博大精深,发人深省,如果不加以精耕细作,其中的教学艺术价值很难被深度挖掘。《孔子教学艺术研究》坚持论从史出、深中肯綮、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基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判读,得出了关于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的独到见解,体现出兼顾描述性解释与规范性解释的双重解释效应,在精耕细作中为读者析出了其中的韵味。
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纵观《孔子教学艺术研究》全书,通过对146个《论语》短句的解读,成功地诠释孔子“子曰”“问对”“侍坐”“游历”“正身”的教学艺术。通过介绍生平、讲述故事、解词说义等形式,生动地再现孔子对不同弟子,因人、因时、因势、因题、因材施教的场景。具象化的分析使得孔子教学过程的语言、表情、体态、声音等都成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教学艺术成为落实在每位弟子身上具体的、鲜活的案例。此种鞭辟入里、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孔子教学艺术不再是抽象说教,也不再遥不可及,而成为触手可得的教学细节。
严密清晰的逻辑建构。该书在结构和逻辑上严密而清晰,语言组织和观点表达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首先总论《论语》中的教学艺术,其次阐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接论述孔子教学艺术思想诠释,最后阐释孔子教学艺术思想精粹与中国古代优秀教学传统的形成。全书结构完整,逐步深入,行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让原本各自孤立的观点间产生关系,整体脉络清晰,这无形中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无论是对从事教学研究的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师,甚至是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
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扩散其影响力需要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孔子教学艺术研究》虽然重点在阐释教学艺术的理论问题,但其阐释的方式不只是简单的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词源、词义等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在平静淡雅的叙说中娓娓道来,很好地规避了语言表达上的深奥晦涩,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文言古句呈现出来,从教学艺术视角开展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育及其影响,深入具体考察孔子教育教学艺术及其现代价值,同时,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认识不只是停留于简单的抽象概括,而是还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命题的丰富内涵,让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和事,个个鲜活地走到我们面前。
总体上,《孔子教学艺术研究》在对史实考察和辨析的基础上,坚持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较好地实现了对孔子教学艺术的整理及其现代价值的开掘和阐释。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识的盲点与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出孔子教学艺术的种种奥秘,时时体现引经据典、夹叙夹议的点评与引申,处处蕴藏着画龙点睛与点石成金的妙笔,使得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可闻、可视、可触,灵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