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小寒,深藏在严寒里的风花雪月

    田孟龙 《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1月04日   15 版)

        岁时小寒中,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饱蘸梅花飞雪、点墨成诗,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风情小寒,赋予了独特的风俗记忆和弘扬至今的民族文化精神。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小寒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北方天寒地冻、苍山负雪。南方大部分地区也是霜雪交侵,冷透肌骨。“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气候观测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为全年最低,只有少数年份大寒气温低于小寒。小寒更冷,为何大寒却紧随其后?这其中蕴含着以天道指引人道的东方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天道”。寒冷之极必为回暖之端,所以把大寒置于小寒之后,让大寒直接链接立春。《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有“三候”:“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古人认为,大雁顺阴阳而迁徙,小寒时节大地阳气已动,所以开始列阵北归,雁北乡之“乡”为趋向之义。而吉祥之鸟喜鹊开始巢筑,以待大地回春之际养育后代。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发出了求偶的鸣叫,加入了大自然的合唱。

        花,是东方美学中灵动的意象。诗意栖居的中国人,把自小寒时节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以花事次第标记含香岁月,称“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始于农历十一月,正值小寒。明初王逵《蠡海集·气候类》载:“二十四番花信风者,盖自冬至后三候为小寒,十二月之节气……自小寒至谷雨,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世所异言曰:始于梅花,终于楝花也。”花信风,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宋苏泂《金陵杂兴》有“二十四番风信催,郭南间道有花开”之咏。宋卢祖皋《西江月·燕掠晴丝袅袅》有“晚风帘幕悄无人。二十四番花讯”之颂。花信风是花卉随大自然的季节变化而相适应的一种节律。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其《物候学》中写道:“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二十四番花信风,有信而来,该开的花,都将如期绽放,繁忙的花事已经开场。岁时小寒,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起始,开启了新一轮美丽的等候,等候一场深藏在严寒里的风花雪月。

        小寒第一候花信风是梅花。梅花以其凌霜傲雪的精神、卓尔不群的品格、独占春先的特性、清臞高雅的韵致,备受文人骚客激赏。咏梅,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士的岁时传统。南朝宋鲍照的杂言诗《梅花落》应是现存最早咏梅花的诗作,诗云:“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借助赞美梅花,表达诗人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鲍照同时代的盛弘之在其编纂的《荆州记》中,记载了一段史学家陆凯与《后汉书》作者范晔的梅花掌故——“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予晔。” 陆凯随花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此“折梅寄远”、咏梅赋诗成了小寒时节的仕林风雅。《全宋诗》中有600多位作者创作了近5000首梅花诗。陆游是宋代创作梅花诗最多的一位,现存梅花诗159首,其忠贞不屈的爱国思想在“花中气节最高坚 ”“高标逸韵君知否 ”“凌历冰霜节愈坚 ”“精神最遇雪月见 ”等咏梅诗词中已经人格化了。

        小寒正值“三九”前后罡风冽冽,不畏严寒的中国人,自古便与冰雪有着不解之缘。趁飞雪轻扬的日子赶赴一场时光的约会,滑雪、冰床、冰嬉等冰雪运动,早已融入国人的岁时习俗。2015年,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18个国家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联合发表《阿勒泰宣言》,共同认定中国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拖冰床风俗游艺活动,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讥谑》中记载:“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清人魏坤的《倚晴阁杂抄》中记载:“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氍毹(毯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冰嬉活动,也可以追溯到宋代。《宋史·礼志》记载称,皇帝“幸后苑观花,作冰嬉”。冰鞋的出现,使冰嬉成为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于一体的冰上运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

        中正典雅、刚健有为、钦敬自然、气韵生动的小寒民俗风情,承载着中华民族岁时审美和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