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在书中,叙事者表面的平静、沉默和其内心的愤怒、暴躁、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永远被视为一个异类,虚构着自己的历史。

    卡在中间的人

    枕言 《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11月23日   11 版)

        《赞美沉默》,[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著,陆泉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68.00元

        获得诺奖之后,围绕古尔纳身份的讨论、阐述和争议层出不穷,但他对此的态度是:“我抗拒那种认为作家应该代表什么的想法,我代表我自己,我代表的是我在思考什么,我是谁,我关心什么,我想要写下什么。”对加诸在他身上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标签,他认为也仅仅是“关乎经历”而已。

        事实上,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历史、社会科学、哲学,关键就在于对个体经历的复杂性和暧昧性的深入挖掘和展示,使时代动荡中那些不可归类和难以名状的事物敞开、现形。从这个角度来看,《赞美沉默》即使有着如此沉重而庞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但它的核心仍然是关于一个“卡在中间的人”自我欺骗的故事。

        和石黑一雄常用的“主人公自我欺骗”的不可靠叙事不同,古尔纳的主人公在说谎的同时清醒地察觉着自己的谎言和欺骗,这使得《赞美沉默》里的叙事者沉默下的不安、慌张、压抑全部敞开在读者面前。我们被邀请见证并亲历他对女友爱玛和女儿的欺骗,他真诚并详细地向我们述说,他如何用继父的原型塑造了并不存在的舅舅和早已离家的爸爸两个角色,并向我们解释他为何要编造这样一些关于遥远故土的谎言:“我承认我的编造通常是为了报答她,尽管有些显然是为了让我们彼此显得不那么小家子气,使我们的生活看起来高尚有序。”叙事者如此坦率,于是读者在心理上不知不觉开始与他共情,成了这些谎言的同谋。

        在书中,叙事者的女友爱玛为英国的殖民历史感到愤慨,对种族歧视深恶痛绝,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她父母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嗤之以鼻,信奉平等和自由。但叙事者和爱玛的相爱和结合仍然是因为他的异族身份——这样叛逆的爱情是彰显爱玛自己的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的最好方式。爱情的新鲜感建立在“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通过对异族的猎奇心态维系,所以当叙事者虚构的非洲故事已经无法吸引爱玛的注意力时,他们的关系也逐渐走到了尽头。叙事者在和爱玛感情的初期是有过错觉的,融入和同化的错觉:“她把我完全拉进了她的朋友圈,以至于有时我会忘了自己。我想象着我的样子和他们一样,说话也和他们一样,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想象着我一直都是这样,在日落后可以畅通无阻地继续前行。”但这20年的异乡生活终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想象中的英国人,他默默承受着“他者”这一身份的重担——无论是对异国情调的好奇、怜悯还是辱骂,都是一种微妙的拒斥,直到这种感受即将把他的身体压垮,他终于等来了回乡的机会。

        而回乡的经历,是一次更大的幻灭。街道上堵塞破裂的下水管道、被迫嫁给黑人的少数族裔妇女让他认清了新政府的真面目;家里人为他张罗的相亲、继父的沉默则让他手足无措。在他终于打定主意返回英国、向家人道出他和英国白人女性未婚生女的真相后,他成了整个家族的耻辱。这终于让他明确地意识到,离开故乡20年的人,早已经永远失去了这片故土。而当他满怀着新的对英国和女友的眷恋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女友和女儿对他的抛弃。

        在《赞美沉默》中,叙事者表面的平静、沉默和其内心的愤怒、暴躁、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面对英国还是非洲,他都无法脱下那一副伪装的面具,呈现真实的自己。他永远被视为一个异类,徘徊在两种文化结构之外,虚构着自己的历史,成为一个卡在中间的人。

        在这个充满了孤独和失落的故事的结尾,古尔纳仍然给予了主人公一线新的希望:在返程的飞机上偶遇的、有着同样移民经历和感情经历的艾拉。他给予了他笔下的人物一个拨出的电话,一个打破沉默、伪装和懦弱的契机,一把解开他生存困境和身体困境的钥匙。两个卡在中间的人在一片漂浮的人生大陆上相遇、相知,形成他们自己游离但独立的小空间,这也许确是古尔纳能给予身处同样状况的人们最好的祝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