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是时代的产儿,然而大学者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学者间思想的砥砺、切磋,不单成就了众多学坛佳话,更激发了学者们的创造力,访谈与对话实是繁荣学术的重要途径。言谈往来是思想同游天地古今,此间或交锋或呼应全赖对话者的智慧,陈先达教授与臧峰宇教授所著的《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是两代学人深厚情谊的往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妙悟生于字里行间,为学之道亦在字里行间。
文章如作诗,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访谈成章之妙还在于可以使读者带入情境,更直接地感受大家气象。古往今来,大家气象的生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治学深厚执着;第二是胸襟博大宽厚;第三是品德高尚正直。陈先达教授治学雅正弘大,一生刚强坦率,富有宽容精神,素来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因而发言为文自成风格,一贯志气高远,气魄雄浑,韵味隽永。臧峰宇教授治学严谨细腻、逻辑清通,为文既有神韵又饱含思理,典雅远奥之处可见才情。读罢此书,唯叹学问气象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是不变的经典,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变化的活水,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在对现实问题的解答中舒展其生命力。时代需要可信又可爱的哲学,要做到可信与可爱,要求哲学研究者应当有回归生活的自觉、解析鲜活现实问题的担当和知识沉淀的智慧。始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根本,更是陈先达教授治学七十年的心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所强调的问题意识亦是学者对初心的坚持。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成熟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在实践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所强调的现实关注亦是学者的家国情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离不开文化发展,中华民族长期的团结与统一靠的就是文化认同产生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待文化发展,需要将文化建设置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体中来考量。“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所谈的文化问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绕不开的难题,也一直是学者学问通达复臻于境界后所致力的问题。
文化转化为文明是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必然方式,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实践问题,当前要将具有优越性的制度文化更好地转化为制度文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理念变成制度文明。文明之间没有冲突,发生冲突的是向外扩张的殖民制度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关于文明的关系,一切有良知的学者在这个关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应率先采取尊重的态度,并努力寻求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既包含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考,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
理解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不同层面,历史研究要成为科学,必须具备实践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既要看到历史是人创造的,又要看到人类创造的历史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观是处理历史材料、解释和理解历史、正确评价历史的根本原则。新时代强调历史意识与历史思维是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所强调的历史观亦是学者治学的态度、温度与高度。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核心的内容,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原则,而且是一个实践原则。百年来立足变化着的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秉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正在变成事实。“学术自觉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所强调的中国化关乎新时代守正创新,关乎道路自信,亦是学者们开拓前路的动力来源。
陈先达先生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探讨了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的历史观局限发现历史自身的规律,《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则探讨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科学地认识、解决当代现实问题,正如书中陈先达先生讲:“走向历史的深处和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一样,都需要研究事物纷繁复杂的现象,而且必须把握规律。”本书是两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笔耕不辍、踔厉奋发的结晶,唯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唯有时光的考验,才使卓越的学者相逢相知,促成本书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