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宦官制度存在数千年,直到民国才被废除。数千年间,宦官是国家体制中极为惹眼的存在。今天国人讲到宦官,往往都将其固化为“太监”这一带有轻蔑色彩的称呼,多少是受到文艺作品特别是戏说式影视剧的影响。可关于中国宦官专门、深入的研究,实在是凤毛鳞角。新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可帮助一般读者对宦官这一历史现象作深入的探究。
该书作者是一位叫三田村泰助的日本人,他说;“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条山脉,宦官就是背阴处。”据他在序中交待,这本著作写作时参考了日本国内的宦官的相关研究论著。假如我们将宦官的研究视野置于全球,其实宦官不为中国独有。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存在过宦官。然而,日本的确是个例外。因此,日本的史学研究者一边感慨不存在宦官群体是件绝对的好事,一边不无揶揄地说自己有莫名的失落感——从中,我们不难体味到日本学者的那种“优越感”。
《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一书把宦官定义为“人为创造的第三性”。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宦官的起源、生态,特别是其与君主之间的关系、职责等。三田村泰助为了证明宦官在中国也被称作“阉人”的说法成立,引用了日本甲骨学权威白川静关于“羌”字的辨析。三田村泰助认为宦官最早出现在商代,而殷商时期首次出现宦官当在对羌族的征服中。由此,他断定宦官的出现是伴随着对外族的征服。三田村泰助在刻有“羌”字的甲骨上看出记载了商王武丁向神询问要不要将抓来的羌人阉割成宦官一事。当面对人们对日本历史上为何没有出现宦官的提问,有趣的是作者称自己“对日本史可谓一窍不通”,但他还是愿意就此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远古的日本与外族并无太多的接触,这种岛国的特征恰恰为日本与宦官的绝缘提供了地理条件。日本在大量引进大陆文化的时候,为什么又独独忘记引进宦官制度了呢? 对此现象,作者也作了合理的解释。
作者并未以通史的路数缕述宦官的历史,而是选择两汉及唐、明三个特定王朝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外戚与宦官——两汉”“女祸与宦官——唐”“官僚与宦官——明”,在与另一群体的对照中展开讲述,由此呈现了各代宦官现象的特色。在三田村泰助的笔下,宦官往往是皇帝的心理支柱、对抗外戚乱政的依靠。
尽管宦官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和政治制度早已消失,但是作者在全书的最后却单立一章,对那种客观存在的直属于权力、垄断信息的侧近群体,即“现代的类宦官”,表达了些许的担忧,这可能就是作者写作这本书时的现实关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