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两位马克思主义思想者的一次神会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24日   10 版)

        《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广松涉哲学的构境论研究》,张一兵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第一版,138.00元

        ■张义修

        新世纪以来,在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领衔推动下,日本思想家广松涉的名字逐渐为国内学界所熟知。20年来,广松涉的重要著作被陆续译为中文,中日两国高校合作举办了七届广松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批相关研究成果相继推出,并在英语学界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这一曾被忽视的学术领域逐渐显露出它应有的价值。

        张一兵教授为何如此看重广松涉的学术价值? 因为广松涉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深具东方智慧的原创性哲学大家。他不仅在学术层面为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和理论研究留下了重要成果,更在思想史层面为“东方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的开辟做出了卓绝贡献。这是《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一书对于广松涉的思想地位的基本判断。

        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创造性理解,近年更是成为学界的一个“热词”。《物象化图景与事的世界观》高度肯定这一理论的独特贡献:它拒绝了前苏东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的教条主义理解,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解读予以深入批判,是基于深入的文本研究而独立形成的创造性成果。该书认为,广松涉揭示了马克思从实体性人本学向关系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转变,并以物象化阐明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性本质向物性关系表象的颠倒。同时,作者提出,广松涉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概念本体论化,将物象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划等号,没能准确区分广义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也就是说,作者不仅深入解析了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在逻辑,而且凭借自己对马克思的精熟理解,指出了广松涉研究中的过度诠释与不足之处,同时第一次完整阐明了“事物化”和“物化”概念从马克思、韦伯到卢卡奇、广松涉的思想史脉络。

        正如作者所言,广松涉对马克思的物象化重构,体现了一位原创性思想家走向自己哲学体系的理论冲动。该书也由此从“物象化”走向广松涉自己的关系本体论与“事的世界观”。如果说前一个主题是作者与广松涉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跨时空探讨,那么,从这里开始,读者将更多看到两种原创性理论即广松涉的“事的世界观”与作者的“构境论”之间的对话。

        基于这种理论对话关系,该书接下来的研究并不是对广松涉哲学体系的完整复现,而是围绕认识论的微观建构机制等双方共同关心的命题展开。例如,一方面,广松涉从关系本体论到关系认识论的逻辑演进得到清晰的梳理,而这种关系主义对实体主义的超越是对自然科学和现代哲学思想成果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作者提出,关系本体论同样是在特定历史中生成的,而关系认识论所要超越的主客二元构架,其本质并非实体主义的二分,而恰恰是现代主体的同一性强制。再例如,一方面,通过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思想构境的支持,广松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四肢结构论得到生动的解说;另一方面,作者也直言,实践四肢论无法与认识四肢论相对应,这种尝试未能破解康德先天综合构架的现实基础,反倒消解了海德格尔关于常人共在的批判维度,不得不说存在遗憾。透过这种层层推进的理论对话,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两位马克思主义学者思想交锋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推动译介相关著作,到基本完成书稿,张一兵教授的广松涉研究跨越超过十五年时间。这既说明理解广松涉的宏大体系需要一定的积累,更说明,这部著作绝不是一般性的学术生产,而是两位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者的一次神会。用作者的话说:“自己总想将广松涉的哲学逻辑解读与我提出的构境论逻辑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贴近一些。”在解读了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家、构建起自己的构境论体系之后,再回到广松涉的研究上来,这种迂回的学术探索,也印刻出一条思想之林中蜿蜒向前的道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