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邓小岚教给孩子们的恰恰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在艰难困境中找到光。

    山村孩子的音乐世界

    吴媛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11月17日   11 版)

        《大山里的音乐会——共产党员邓小岚的故事》,翟英琴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第一版,28.00元

        翟英琴的《大山里的音乐会——共产党员邓小岚的故事》显然属于党员模范人物主题创作之类,但她创造性地选择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切入主题,将邓小岚扎根阜平山村的事迹与孩子在音乐中的个人成长过程交汇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呈现了邓小岚带给山村、带给孩子们的改变,讴歌了一位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党性和对老区人民的一片赤诚,对主题创作书写进行了非常有趣而有益的探索。

        作品中一个极为生动且富含童趣的细节就是王小乐的“变来变去”。作品开篇就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王小乐对于跟着邓老师学吉他有多么向往,为此他抢先报名,报名不成又篡改登记表,还跟邓老师签订了“君子协定”,终于拿到了那把最漂亮的橘红色吉他;但是在初次练琴遇到困难后,王小乐马上产生了畏难情绪,从一心学吉他改成想学手风琴;而在看到北京来的阿里老师弹奏橘红色吉他后,他再次决定学吉他,而且作者特意剧透了一句“从那天起,王小乐抱着吉他再也没有放下了”。这种“选择”焦虑固然可以理解为王小乐的“没长性”,不肯下苦功夫坚持,但也折射出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值得一提的是,翟英琴充分注意到了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岚的态度。邓老师从没有指责王小乐,而是认真对待他的每一次选择,接受他的每一次尝试和改变,只是在王小乐做选择时加以适当的引导,体现出对孩子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尊重。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生活向他们展示出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王小乐虽然被塑造成一个顽皮快乐的男孩,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后来奶奶还瘫痪在床,需要他照顾。但儿童的天性中并没有“苦难”的概念,他们是可以把苦难游戏化的。王小乐欺负女同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都未尝不是他对抗生活境遇的一种方式。对于尚处于懵懂中的儿童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当然也同样没有意识到生活中的美与善。

        邓小岚长期扎根山村,带领孩子们学习音乐,组建小乐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就是要以音乐特有的方式,把孩子们从懵懂日常中带入审美领域。她和他们一起重新发现身边的铁贯山、胭脂河,和他们一起歌唱身边的生活,演奏他们的心情,让“音乐从身体里流出”。

        邓小岚带孩子们唱《故乡的路》:“美丽的家园,故乡马兰,铁贯山高高,胭脂河水潺潺……”铁贯山、胭脂河,尽管日日在这些孩子们眼前,却并没有真正看在他们眼中。这些孩子们一出生,山水就在他们周围,对他们来说,这是可以拾柴禾、挖野菜、找药材的地方,是可以游泳、捞鱼、打水漂的地方,但从来都不是风景。我们的乡土书写经常会面对这个问题,长年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看待乡土时,眼中没有风景。只有当他们离开故土,回望家乡时,山川河流、麦稻桑麻才会成为审美对象,成为游子眼中的风景。邓小岚是曾经生活在马兰村又回到马兰村的人,她眼里心里都是风景。山村的孩子们可能会像父辈们一样,一直在大山里埋头劳作,但邓小岚希望他们有另一种眼光和视野,一种由音乐赋予的审美眼光。她和她的音乐让这些孩子能够更早地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这种审美能力塑造是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高一级的启蒙,是对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度陶冶。邓小岚和大山里的孩子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充满音乐、充满快乐的世界,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在这个小环境中得到自由舒展、释放,体现出对自由与美的不懈追求。

        邓小岚的行为本身就是充满美和诗意的,尽管其中不乏艰难困苦。翟英琴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巧妙地把儿童世界的轻快与现实世界的沉重做了明暗处理,使得全书始终充满明亮的色彩和快乐的语调。儿童世界在全书的明处,以王小乐的个人成长为主线,贯通起邓小岚扎根马兰村的一系列故事;现实世界则在叙述的另一面,作者并没有忽略它们的真实存在。艰难困苦可能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都会存在,邓小岚教给孩子们的恰恰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在艰难困境中找到光;而对孩子们来说,成长就是逐渐实现人生态度的改变,不断获得坚韧、豁达、宽广的视野和心胸。

        但令我不安的是,作品同时呈现了教育的地区差异问题,尽管呈现方式是美好光明的。走出大山的孩子该如何面对与生俱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平等的问题? 邓小岚老师的个人牺牲与无私奉献是可敬的,但大山里的美育恐怕还要依赖更加长期化、制度化的教育投入。这可能也恰恰是邓小岚老师不仅带孩子们看到世界,也要让世界看到马兰的目的所在,也是翟英琴这部作品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