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之所以能消弭孩子们极易萌生的隔膜感,恰是由于其故事具备的充分吸引力。
■路文彬
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一直就是小学高年级的推荐读物,尽管它并非作者专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并且书中所写人或事也都是发生在距离今天已然久远的古老的天津卫。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孩子们还是欣然接受了它。如果把它作为一种阅读现象来考量,那么可以说,这本书对于历史时代及地域风土的处理似乎确实有着不可回避的借鉴意义。
当然,无论如何,孩子们最看重的首先还是故事。一说到故事,便不能不提起舍赫拉查德,正是她的故事迷住了残暴的国王,令后者一时忘却了每天的杀戮,进而将无辜的姐妹一一拯救。故事的首要功能就体现为它的趣味,这趣味即是能够牢牢吸引住听者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故事终究都得通过讲述来完成,因此,这就意味着讲述者必须掌握有非凡的语言技巧才行。可以想见,舍赫拉查德的故事一定是非常有趣的,而她的讲述方式想必也是足够打动人的。
毫无疑问,《俗世奇人》之所以能消弭孩子们极易萌生的隔膜感,恰是由于其故事具备的充分吸引力。其次,便是它的语言表现力。因为属于书面语言,听不见故事讲述者的声音,也看不见故事讲述者的表情,所以它的表现方式便不得不借助视觉上的好恶来弥补。于是,作者尽量运用短句、俗语、排比和白描,以便制造出文字层面的节奏感来,好让它满足读者在听觉上的期待。即使书中不时出现些许方言,倒也是俏皮多于生涩,不构成丝毫阅读障碍。
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方言的出现,才更增强了文本故事的听觉属性,让人耳边犹似回响起马三立的相声小段,瞬间即可带来难得的亲切感。的的确确,读《俗世奇人》有时好像就是在听评书或是听相声。需知,相比于看和读,听和说的要求总更倾向于简单或者说通俗。何况,故事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说和听的,即便是落实在了书面上,它也不能随意违背故事本身存在的原则,败坏故事固有的趣味性。对孩子们来说,《俗世奇人》的引人入胜之处,可能正在于它所贡献出的听觉美学元素。
孩子的阅读世界里,不可仅有寓言和童话,还应有涉及现实和历史的真切人生,这样才有利于帮助他们认知虚幻与实在的界限,从而将虚幻的力量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就这一意义说来,《俗世奇人》这样的作品之于孩子还是相当必要的。能把它放到孩子们的面前,也证明了我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低估他们的阅读能力。
如今,天天出版社的编辑显然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故而重新编排推出一套彩绘拼音版的《俗世奇人》,目的就是使它向更低的阅读年龄层次进行延伸。其重点不单指彩绘,更指拼音。拼音的加注有如给本就富有听觉魔力的文本故事又插上一副声音的翅膀,使得故事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至少,这些故事是能够飞到一年级的小学生那里去了。他们可以凭借刚刚学会的拼音将故事大声念出来,甚至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如此一来,《俗世奇人》真就变成了讲和听的故事,而不仅止于单纯的独自观看。
此外,为了更加便于阅读和理解,编辑把所有故事分成《高人》《绝活儿》《传奇》三个主题,而且每个主题都附上了来自全国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导读。所谓《高人》,顾名思义,辑录的就是六个民间高人的故事,只是不仅仅突显其个个皆有高妙的本领,更是有一般人都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绝活儿》里出现的同样是六个人,不过着重强调的则是他们身怀的过人绝技,以及他们用一生从这绝技里领悟到的处世智慧。至于《传奇》中的六个故事,讲的固然是颇为非同寻常的事件,可旨在告诉人们的却并非是这些事件所拥有的传奇性,而是这些事件的主角在关键时刻的何去何从,最终以此来盛赞那平凡生命绽放开来的崇高正义之花。
三个主题从不同角度更为鲜明地显衬出了《俗世奇人》的奇特性和底层性,但对孩子们而言,这些人和事却可用“奇而不怪,底而不低”来概括。其实,只要稍稍留意一下身边的生活,看看各行各业的门道,他们便有可能发现,故事里的人物竟然仍旧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来,他们距离俗世奇人居然从未遥远过。由此,在平凡里洞见神奇亦就成了孩子们阅读此书的又一大现实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