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29日 星期三

    儿童文学百家谈

    邹凡凡:写一曲双重文化视角下的“双城记”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9日   16 版)

        邹凡凡,旅法作家,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巴黎索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代表作有“奇域笔记”系列等。

        写《华灯初上》时,我恰好在南京和巴黎都生活了18年,但在我心里,南京永远是家乡,巴黎依然是远方,泾渭分明——家乡是由父母和童年定义的。

        对于我的孩子眺眺和聪聪来说就不一样了:巴黎是他们的家乡,但他们与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法国小朋友并不完全相同;南京是每年去一次的远方,但又与他们有着隐秘而深切的关联。南京,乃至整个浩大的中国,他们爱它,想要了解它,了解的过程却并非总是轻而易举。

        不仅如此,每当看到他俩背着书包,与同学们说说笑笑走向学校,我会想:这些法国小朋友,会不会对中国产生好奇? 他们有没有去过中国? 有没有偶尔向眺眺和聪聪问起关于中国的事? 媒体或长辈是如何向他们介绍这个国家的? 课堂上又是如何描述它的?

        毕竟,在这个既畅通无阻又充满隔阂的世界,这个科技已无比发达、偏见却依然存在的时代,面对文化冲撞所带来的困惑乃至冲突,或许,心怀坦诚地接近对方、了解对方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开始,而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必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

        因此有了《华灯初上》这个故事:对于故事中的雨宁,这是一次寻根之旅;对于维克多和露西,则是发现之旅,在发现异文化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他们都在成长。对于读者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场通过文字实现的寻根与发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

        以秦淮花灯为主题,对我来说是个水到渠成的选择,不仅因为“这是一盏久远的灯”,温润着两千年的时光,不仅因为它有着与“灯火之城”巴黎相呼应的意向,更重要也最朴素的理由是:过年跟随家中长辈一同去夫子庙看灯,这是温暖一生的童年回忆啊。

        顺便说一句,故事里提到了大年夜的爆竹,其实南京与大部分大城市一样,市区已经禁放鞭炮很久了。作为环保主义者,对此我十分支持,只因童年的回忆太暖,让我忍不住在笔下任性了一把,我也想让故事里的法国孩子们体味一下原汁原味的热闹年。

        还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的女儿眺眺正好和雨宁一样大,写这个故事时她也从初一升到了初二(法国的小学是五年制,因此三位小主人公比中国同年级的初中生小一岁),以及,她的法语名字就是珂洛伊。和雨宁一样,她在努力学中文,她参加过“南京周”在巴黎的活动,自己动手做过小小的荷花灯——我很希望她和你们一样,能够读懂这个故事,尽管我可以确定很多字她都不认识。

        最后,我想把我所就读的中学的校训送给大家,“中国灵魂,世界胸怀”。我一直很喜欢这八个字,它们隐藏在我的几乎每一本书里,在此与大家共勉。

        欢迎来南京,欢迎来巴黎,欢迎踏上“华灯初上”的旅程。

        《华灯初上》,邹凡凡著,明天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