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悲怆而激越的历史足音

    杨荣昌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9月22日   11 版)

        《鹿衔草》,彭荆风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68.00元

        “鹿衔草”是一种草药,对治疗刀伤火炙有奇效,解放军的出现对于苦聪人来说,不啻一味神奇的鹿衔草。

        1962年冬天,彭荆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鹿衔草》。这是一部反映苦聪人生活,素材来源于作家多年戍守云南边疆的军旅生涯,小说直到1979年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很多人每天守在广播前“追剧”,跟随小说情节为主人公的命运牵肠挂肚,形成那个时代一道特殊的文学风景线。2021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将其列为“百年百部红旗谱”之一再次出版。从创作之时至今已近60年,文学经典的魅力历久而弥新。

        小说讲述了以白老大为代表的苦聪人和以挨赶为代表的傣族群众,在傣族刀氏土司的重重欺压之下,被迫逃亡或反抗的故事。苦聪人有史以来就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以打猎为生,风餐露宿,茹毛饮血,与疾病、猛兽相抗争。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可是饱受土司和兵匪的欺凌,使其对山外的世界尤其汉族人有深深的敌意。挨赶原是摆渡的艄公,受土司欺辱之后奋起反抗,后参军当上了解放军副营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藤条江流域得到解放,挨赶对苦聪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主动请命带队前往深山寻找,动员他们走出大山迎接美好生活。

        文学是历史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云南有多个民族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他们靠山吃山,以打猎维持生活。在党的领导下,这些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其中的苦聪人经过民族识别之后被认定为拉祜族,与各民族同胞一道步入新生活,一步越过千年。《鹿衔草》叙述解放军寻找并帮助苦聪人走出大山的历程,正是这段历史的形象还原。在小说中,“鹿衔草”是一种草药,对治疗刀伤火炙有奇效,多次出现帮助受伤的人摆脱伤痛。同时它也是文学的隐喻,用白老大的话说,“盼望比鹿衔草更有灵效的仙草拯救他们”。解放军的出现,对于苦聪人来说不啻一味神奇的鹿衔草。

        作家彭荆风年轻时随部队进入云南,转战边陲的多个山寨,军人的热血与豪情,作家的悲悯与敏锐,促使他写下诸多反映边疆地区民族解放和改革的史诗般的作品,有的拍成了电影,以文学的方式为波澜壮阔的历史保留了肉身状态。由于长年在民族地区戍边、采访,他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生活经验,作品中革命题材和军事题材较多,但是却没有概念化、脸谱化的局限,而是始终从历史的原生状态出发,贴着人物的性格书写,用抒情的笔调讲述故事。《鹿衔草》的主要场景在滇南的密林和峡谷,这片区域山高箐深,坡陡滩急,自然环境异常艰险。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写实功力,特别是关于生产场景的叙述、器皿物具的勾画、饮食习惯的描写都极具生活质感,颇显边地风情。其中关于暴风骤雨之下主人公无片瓦遮雨的刻画,将读者带入到遮天蔽日的大森林。作家对于生活的认知与表现,并非走马观花,而是投注了满腔热情,他多次深入苦聪人的生活中,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心理、情感及外在动因上对小说人物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的渴盼与犹疑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深度呈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结构上,也充分运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互为补充与印证,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形成紧张的叙事效果,引领读者不断探知情节的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