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香撰著的《思想片论——关于思想及其基础的探讨》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思想片论》虽然名曰“片论”,内容却相当丰富,分别考察并探讨了“思想”的范畴、思想的功能、思想的选择、思想的基础和思想与现实的张力等诸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对“思想”所作的一种全息性的探究。以思想作为思想的对象,也就是反思。这是以哲学的最本真的路径切入思想的方式。
人无非就是能思想的动物。帕斯卡尔说过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其大意是:人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然一阵风、一片雨就能够轻易地把它打折,但它却代表了人的尊严。可见,思想是使人获得超越性的条件和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抓住了思想,就捕捉到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处。《思想片论》回到了人的本根处加以探究,可谓立意高远。
当然,“思想”是一种歧义丛生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纠结于究竟何谓“思想”的问题,远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不断地加以思考和讨论。《思想片论》选择这一颇具挑战性的主题加以研究和探讨,是需要很大理论勇气的。有辞书认为:“思想通常指我们心中意识到的东西。”这意味着思想是指人的心灵世界中被自觉到了的内容,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思想同我们通常所谓的“认识”“理论”“思维”等等又有着什么样的交集和界分呢? 思想在人的知、情、意的主观世界中又居有怎样的位置呢? 思想与人同世界打交道的不同方式如真、善、美之间又有着何种关联呢? 海德格尔曾讲“知识产生了,而思却消逝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此类追问,似乎都同“思想”息息相关,而且对它们的回应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作者在书中或多或少地触及到了这类问题,有的还讨论得相当深入,并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给人以诸多启发。
思想的基础何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把握了一个研究对象的基础,才能真正给出对它的解释。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思想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实践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曾强调:终有一天我们能够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人脑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 这一诘问把还原论方法在把握人的思维的本质方面的局限性凸显无遗。《思想片论》没有囿于对思想的物质基础的揭示,而是进一步给出了思想的条件和实践基础的解释,这就超越了还原论的限囿,从而切入思想之为思想的内在理由的探究。
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按照马克思的哲学理路,思想只有诉诸实践,才能“改变世界”,因为他相信“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问题在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里的“理论”是体系化了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旨趣来说,“改变世界”才是哲学应该确立的基本立场和特有视野。《思想片论》专门考察并讨论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关系,这不仅让人感觉“接地气”,而且也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作者认为,保持思想所具有的理想性、抽象性等超越的本质与特质,保持思想与现实之间一定的张力,将是人们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与回归类本质的必然要求。这让我们不禁想起青年马克思提出的达成“应有”与“现有”之间“和解”的诉求。保持思想与现实的张力,其客观后果正是趋向这种“和解”本身。倘若着眼于未来的可能性,它将不期然而至地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能动与受动、个体与类、主体与客体、实存与本质之间一系列矛盾的“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