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46年前,著名诗人郭小川以此开头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
46年后,天津作家王松、杨伯良循着《团泊洼的秋天》的足印,深入天津静海团泊地区实地采访,创作出长篇报告文学《团泊的春天》(百花文艺出版社)。这是一部充满辩证、诗意充沛的作品,她的巧与拙、大与小、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为一体,整部作品充满张力,显示出作家深厚的思想功力和驾驭能力,也使这部主旋律作品在众多的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我们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清楚地看到,作家的足迹抵达了团泊洼的每一寸土地,作家的笑声和团泊人的笑声融成一片,因此,《团泊的春天》真实可信,充满鲜活的细节。
《团泊的春天》是一部沾满泥土芬芳的作品。放眼文坛,那些响亮的、动人的主旋律作品,无一不带着作家的体温。
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惊潮》,以点带面地反映潮州和广东在国共合作东征、八一南昌起义等滚滚洪流中波澜壮阔的沧桑变迁。作家张新科说:“我不止一次流连忘返于潮州和汕头的古城,走进两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穿越在大街小巷里,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过去那个年代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脚下有泥,才能笔下有魂。《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的作者何建明,两年间曾多次奔赴闽宁两地,到宁夏固原、同心、红寺堡等市县进行采访,深入乡镇、企业、移民家中采访80多人,收集书报刊等各种资料五百余件,采写、并艺术化再现了闽宁对口扶贫25年历史进程中平凡故事、重大事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文学思考,生动展开宁夏人民脱贫攻坚的艰难壮丽的历史画卷。
主题出版是发挥出版记录历史、资政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文化阵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文艺出版社承担起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出版无愧于伟大时代、英雄人民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纵观这些作品,存在几个共同点: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们像柳青那样,把根系深扎下去,从最底层汲取营养。二是深刻反映时代变迁,表现历史态势。三是有形象丰满的人物,鲜活生动的细节,真切浓郁的时代气息,鞭辟入里的人性揭示。
写好这样的作品不易。这对作家的胸襟、素养、见识、功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必须保持对时代的高度敏感,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科技,方方面面都要了解,既要关注表面上的瞬息万变,又要感受深层的大势所向。必须要有认识时代的新眼光,要认认真真地重新学习和思考,才能对生活有新发现;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生活变化,要认真观察、细致发现,才能为作品带来时代气息,作品才有时代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必须对时代和生活在情感上要有新体验,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体验,作家必须要对时代对生活充满真心真意和真情,要主动去汲取时代和生活的养分,才能使作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展示人类共同的理想情怀。
所有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在“讲故事”。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各有策略。有人讲中国的愚昧,有人讲中国的精彩。站在什么立场讲什么故事,是当代作家首先应该解决的命题。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实地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为人民代言,关注弱势群体,塑造时代英雄,才能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时代的闪光点,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主旋律作品。